第二节诗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向被人们称为瑰宝,特别是古代诗歌,从《诗经》直到晚清的夏曾佑、谭嗣同、黄遵宪和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 其间有着极光辉的时代和所达到的艺术高峰,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诗人之众多,作品之丰富,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风格之鲜明, 如星辰灿烂,繁花似锦,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真可谓是一个泱泱诗国。

诗歌是从劳动中直接产生的。关于这一点在我国的古籍中早有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①就此,鲁迅先

① 《淮南子·道应则》

生在《门外文谈》中也有过生动而正确的说明:“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 是‘杭育杭育派’”。

以上只能说明诗歌起源于劳动,还不能说人类能够从事生产劳动时就产生了诗歌,那么,中国诗歌究竟起于何时?我们认为,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及《周易》当是源头。在一些甲骨卜辞和《周易》某些卦爻辞中,从内容到形式就比较接近于民歌的特点,但跟后来的《诗经》相比,离严格意义上的诗的要求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说中国诗歌是以周代的《诗经》为其开端,尽管我们用这种保守的观点推算中国诗歌史,也不晚于古希腊的

《荷马史诗》。这确实是在世界文化史上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一项。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的是公元前 11 世纪西

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500 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 305 篇,约在公元前 6 世纪前后编订成书。当时,人们称它为《诗》或《诗三百》,汉代统治者把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大雅、小雅), 颂(周颂、鲁颂、商颂)。风即“国风”,大都是从 15 个诸侯国采集来的民歌;雅,是宴礼乐歌,大多是周王室及贵族作品;颂,是统治阶级祭祀祖先、天地的宗庙祭祀乐歌。在表现手法上,《诗经》全面运用了“赋、比、兴” 的创作手段。所谓赋,是用铺叙其事或用直接抒写的手法进行创作;比是用比喻或比拟的手法进行创作;兴是用托物起兴的手法进行创作。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对中国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之一。不仅如此,

《诗经》的艺术技巧一直是中国古代诗人的学习典范,比如其常用的比拟、夸张、烘托、对比等修辞手法;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前句入韵后再隔句押韵的句尾韵等主要押韵格式。《诗经》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崇高、影响巨大,而且在中世纪就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广受传颂。

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另一个新的高峰是战国时代屈原的《楚辞》。事实上屈原当时对他的诗并非这样命名,西汉时才有了这个称谓。《楚辞》和《诗经》在艺术上截然不同,它是在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作《离骚》共计 373 句、2470 字,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它以浪漫主义的色彩和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驾龙使凤,上天入地,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爱国思想,以及他为实现理想进行斗争九死不悔、矢志不移的精神。屈原不仅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诗歌形式上创立了骚体,而且还开创了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不仅如此,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是很大的。1953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所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屈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离骚》有俄、德、法、英、日、意等译本,流传于世界各国。中国诗歌的发展到了汉代,诗坛显得十分寂寞,文人大都热衷于辞赋,

很少写诗。然而,乐府民歌,却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五言诗的格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的高峰。东汉末年出现的文人之作《古诗十九首》, 不仅奠定了五言的稳固基础,而且由于它的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来的抒情诗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上各种文体并行,被称为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而成就最高的就是诗歌。这一时期,诗坛上“俊才云蒸”,他们在前人成就的

基础上继续探讨,创造出许多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精巧的艺术手法,使诗歌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曹植和陶渊明。曹植的诗工于起调,注意辞藻和对仗,常以警句振起全篇,骨气奇言而辞彩华美。钟嵘的《诗品》称他为人伦中的“周、孔”、鳞羽中的“龙、凤”,“五言冠冕”,“建安之杰”,可见曹植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陶渊明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理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品气节,和他所开拓的清新朴素、自然优美的田园诗风格,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诗歌的发展,在文学史上一向被称为是“黄金时代”,这一点我们认为是不过份的。在唐王朝不到 300 年中,诗人就有 2300 多名。其中,各具

特色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名,留传下来的诗约有 48900 余首,比自《诗经》至南北朝以来的一千六七百年的诗还要多两三倍。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李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圣”杜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的领导者白居易;而王维及晚唐诗人李商隐也不能不提,这是因为,王维精通音乐, 擅长绘画,工于草隶,究心禅理,它的诗沟通了不同门类的艺术审美领域, 成为描写山水自然景物方面的杰出大师,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因而被誉为“诗佛”;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不仅是一位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的诗人,而且在形式声律(五、七言律诗)上作出了努力,使中国古代格律诗的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宋代,词是文学发展的主流,而诗歌也并未衰竭枯萎。据《宋诗纪事》载,诗人有 3800 多名,从中也就可见诗作之多了。不然也不会有明以后诗坛的宗唐宗宋之争。从总体上看,宋诗没有唐诗的辉煌成就,但它却有自己的特色。从内容上看,它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从艺术上看,它在唐诗格律完备,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情况下,却能另辟蹊径。艺术构思、表现技巧、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创新,即结构和语言的散文化、议论化,在文学史上,也可以说流派众多,各家荟萃。其中,以苏拭、黄庭坚、陆游为最。苏拭具有诗、词、文、赋、书、画多方面的文学才能,仅保存下来的诗就有 4000 多首,他的诗题材广泛,诗风雄劲恣肆,自由奔放,蕴含机锋理趣,别开生面,奠定了与唐人迥然不同的宋诗风格而成为诗坛领袖。黄庭坚自幼纵览六艺、老、庄、佛学、小说等典籍,诗、词、文、书法无所不能,可以称得上博学广闻, 多才多艺。他的诗风格十分鲜明,是开创宋诗流派(江西诗派)的大师,在反对晚唐和西昆诗派柔弱、华靡的诗风中成绩卓著。陆游自称是“六十年间万首诗”,现存 9000 多首,在这些诗篇中大多都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表现了他对敌人的藐视,对胜利的希望和杀敌报国的雄心。在体裁上他无体不备、各体俱工,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均有佳作,广为流传,其诗风雄浑奔放、明丽晓畅。

元代的诗歌创作,虽诗人不少,但成就不大,也役有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它以散曲为著。散曲是继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但由于内容、形式等种种原因,在文学史上并未产生重大的影响。

明代诗坛,作家众多,作品也不少,特别中后期出现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台阁体”的反对与打击,也确使明代诗坛热闹起来。然而,终因缺乏杰出的作家和作品,诗人们要么歌功歌德、粉饰太平;要么效法古人、一味摹拟,而缺少独创,不能自成一格使古典诗歌衰退下来。

清、近代诗坛,作家云集,作品丰富。虽也效古,但并不为其所囿,却能另辟蹊径,出现了神韵说、声调说、肌理说、性灵说、同光体等文学主张, 使古典诗歌又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中,龚自珍、黄遵宪影响最大。由于龚自珍在政治上不得志,所以他以诗为战斗武器。他的诗中,不仅闪烁着反对妥协、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光芒,其诗风也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词,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是一个“稀有品种”。因此,我们说它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一个方面。

词的发展与音乐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词是有了乐谱以后,按谱而填的。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调,或叫词牌,如人们所熟知的《沁园春》、《念奴娇》等。由于配乐的不同,每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式。词和诗分章、文分段的叫法不一样,每段叫一“片”即音乐奏过了一遍,就像我们现在歌曲,一首曲子、歌词分几段一样。最常见的词分为两段,上片、下片又叫上阕、下阕。

词兴起于唐中、晚期,盛行于宋代,以后便逐渐衰败。词最早起源于民间的俚曲小调,后传入城市,许多靠演唱为生的歌妓、乐工,吸取了这一富有生气、为人们所喜爱的俚曲小调来歌唱。他们为了博得主顾的欢颜,配合了音乐的节拍,改编或创作了一些长短参差的句子入词,便使词这一文学新式样流行发展起来。晚唐时期一些封建文人为了粉饰太平,为了适应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需要,以此作为向上爬的阶梯,致力于词的文人也逐渐加多。因而,也使词成了专写女人的衣着服饰、娇眉笑眼、脉脉柔情的“专利”, 风格浓艳香软,语言隐晦绮丽。代表词人是温庭筠以及韦庄等 18 人的“花间派”。不过,他们对词在音乐及句型的长短方面的一套格律定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词在宋代的繁荣是空前绝后的。仅从现存的词集来看,词人有 200 多名,

词牌就达 870 多个,词作就可想而知了。宋初词坛基本上沿袭了晚唐、五代花间派的词风,只有范仲庵和张先的词透露了词风转变的消息。到了柳永词风一变,他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善于吸取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而真正使词风转变的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的北宋中叶的苏轼。苏轼“以诗为词”,并把词看作同诗一样具有言志咏怀的作用,解放了词的内容和形式,创立了豪放词派。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后期以周邦彦等人为代表的“大晟词人”,又使词风走上了“婉约派”的回头路。然而由于他们精通音律,对词的音律的创造和发展确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果说宋朝是词的黄金时代的话,那么真正标志宋词发展最高峰的则是

南来辛弃疾的词。他和陆游并肩站在南宋文坛,高唱爱国主义的战歌,成为光照千古的“双子星座”。辛弃疾的文学创作以词为主,现存的《稼轩词》有词作 620 余首,居两宋词人之冠。他的词有慨慷激昂的爱国精神的抒发, 有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的吟咏,也有湖光山色的描绘,而爱国思想则如一根红线贯串于他的全部作品中。在词的艺术上,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轼豪放词的词风,扩大了文学语言的运用范围(诗、散文、骚文、民间口语尽可入词中),在唐宋词中达到了最高的艺术成就。南宋中叶以后兴起的姜夔、史达祖、吴文英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或风雅词派),对后世词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词格律精严,琢句精工,音调谐婉,但却是沿着婉约派词人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而越走越远。至此,词逐渐走向了衰落,尽管元、明、清代也出现过一些较有名气的词人,但终于因摹拟前人之词风,

而未使词坛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