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城池、宫廷

提起城池,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巍然雄峙的古城墙、既宽且深的护城河。

城墙是古代人广泛用来防御外敌的骚扰和进攻的军事建筑。至今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有南京城墙、北京城墙、山西平遥城墙、湖北江陵城墙等等。其中最伟大、最著名的、最使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是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一个约数,实际上长城不止万里,它全长 0.67 万公里,东起渤海之滨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的嘉峪关,工程之大,举世罕见。现代有人统计测算,如果把修筑长城的砖石、土方,用来铺设一条高 5 米、厚 1 米的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圈多。所以,万里长城被中外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纪念碑”,被列为世界奇迹之一。

在有火器装备的现代化军队面前,城池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效力。但在以弓箭、长矛为主要进攻武器的古代,城池确是保证人们安全的屏障。一旦战争爆发,进可攻、退可守,居高临下,自然十分有利。因而,金城汤池始终是古人所期望的。

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城市(城池),是统治阶级进行暴力统治、经济剥削和生活享受的基地。在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劳动人民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据点,也是统治集团奢侈消费的安乐窝。城市建设是为这些目的服务的。另一方面,城市又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由于劳动人民在奴隶主和封建主奴役下的艰辛劳动和血汗代价,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在城市的选址、供水排水、交通运输、防火、城市绿化、风景区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商、周奴隶时代,“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并统治封地上的人民。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起作用了,各地按需要自建城,于是出现了“千丈之城,万里之邑相望也”①的繁荣局面。秦统一中国,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也就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的所在地,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个体制基本上沿袭下来。有些市镇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或对外贸易的发展, 规模逐渐扩大,地位越来越重要,终于成为府县的所在地。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内城的墙叫城,外城的墙叫郭)。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了秦始皇时的咸阳是个特例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墙,三道城壕。所谓“筑城以工君,造郭以守民”。各个朝代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名异而实一。一般京城

① 《战国策·赵策》

有三道城墙:宫城(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明代南京和北京则有四道城墙。府城通常是两道城墙:子城、罗城。这是古代统治阶级层层设障来保护自己的办法。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布局以宫室为主体,辅以官署和生产生活有关的建筑以及城垣、壕沟等防御设施。

在考古学方面,夏商和西周的都城目前尚在探索阶段,可是文献和遗迹证明春秋战国间的都城已以宫室为主体,并且有相当整齐的布局,接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陆续出现了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当时世界上规模宏大的城市。其他各地地方行政中心的省、府、州、县城也都按着行政等级,有一定的布局原则。此外,汉以来还建造了很多防守据点的城市。所有这些,显然和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西周经春秋到战国,以宫室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城市,如周王城、齐临淄、赵邯郸、魏大梁、楚鄢郢、韩宜阳等都是面积相当大的大城市。从《管子》、《墨子》二书中看出,春秋、战国的若干都城都是将宫室置于中轴线上,并有了较整齐的街道和控制居民的闾里制度,充分反映了当时都城的建设也适应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尤其封建时代的城市建筑更突出了皇权至上、天子威仪,大一统统治的文化特点。

西汉首都长安,因先营宫殿后建城垣,城的平面成不规则形状。东汉都城洛阳的宫室、苑圃自南向北位于城的纵轴线上。隋唐首都长安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将宫室、庙坛和重要的官署等位于南北纵轴上的北端及其两侧。其次, 城内以整齐的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墙, 自成一区。除城内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专供商业贸易的坊外,一般的坊主要供市民居住,并在地形较高的坊内选若干制高点,建造官署、寺观等。城市绿化根据汉以来传统,在主要大道两侧植槐,而洛阳从隋朝起以樱桃、石榴作行道树。河岸植柳,则为唐长安和北京东京所沿用。元、明的京城虽然宫室、庙坊、官署位于城的南部,但整个规划仍以对称、整齐为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各地的城市建设,创造了很多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北方城市多位于平原,所以城市平面和道路系统多数方整规则。南方傍山临水的城市,结合地形,常常形成不规则的布局,但道路系统仍力求整齐。

“宫”在我国出现是相当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00 年到公元前 1600 年的夏代。古书上记载有:“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湿”、“禹作宫室”等。从秦朝开始,宫被指定为帝王之所,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规模也越来越大,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都是像小城一样阔大的建筑。宫内有前殿、寝殿及其他殿宇台池,因而也称宫城。北京紫禁城也为宫城,宫有时是皇城建筑群的总称。“廷”是朝廷。宫廷是帝王的住所。宫廷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是统治者居住和享乐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发号施令的统治中心。

“殿”的称呼是从《史记》记述阿房宫“前殿”时开始的,它是指宫中容纳众人的大堂。中国早期的宫殿建筑基本上毁坏殆尽,留给后世的只是一片瓦砾废墟,而且历史文献中也缺乏详细的记载,我们欲知早期宫殿建筑情况,只好借助于考古发掘的成就。

现在发掘出来的比较早的宫殿遗址,大多是商代的,其中以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最为著名,它比较典型地反应了奴隶社会早期宫殿的特点。这座宫殿的大台基,高出周围 30~80 厘米,全部夯土筑成。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防潮,

而且使其高大雄伟,体现出一种威严和权势,表明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二里头遗址一样同属早期宫殿建筑的还有郑州商城宫殿遗址。值得一

提的是湖北盘龙宫殿遗址,它是按“前朝后寝”进行建筑的,而这一点恰是我国宫殿的传统布局。这说明我国宫殿的布局形式,早在商代就已有表现。在奴隶、封建社会,君临天下的帝王不仅有庞大的王公大臣队伍、机构

设置,而且嫔妃如云,另有为皇帝、太子、公主、皇后、嫔妃服务的无数宫女、太监和维护皇族安全的军队。这样,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就成为必然的了。还有,天子嫔妃还要有御花园供其游乐。

当年,秦始皇本来已修筑了一个宫殿,名叫咸阳宫。后来他嫌咸阳人多, 宫廷太小,于是又在上林苑营建了一个新宫,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房宫。

阿房宫殿有多大?看看史书上的记载就知道:“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 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宫殿的大门是用磁石做成的,为了防止刺客携带兵器入宫,宫外又高筑围墙。

唐朝大文学家杜牧,《阿房宫赋》言其广高奢华——“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宫殿里的珍贵财宝、美女宫娥多得数不清。为了修筑这座宫殿,蜀山上的珍贵木材都被砍光了。

杜牧叹曰:“嗟呼!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从之言语⋯⋯”

秦代是处于封建社会之初,而汉唐宫庭建筑更是辉煌、豪华、富丽有加。“汉三宫”(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和“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均以宏伟壮观著称。

《史记·高祖本纪》载:“肖丞相(肖何一引者注)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肖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肖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遂就宫室。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助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①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从明朝永乐五年(公元 1407 年)起,

明成祖朱棣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 14 年的时间, 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群。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这个宏伟的建筑群不但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件珍品,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有代表性的。认识故宫的文化价值,要注意三点。一是它的建筑构思,反映出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等级、集权);二是故宫建筑所反映出的建筑设计、工艺、技术上的民族风格;三是故宫建筑所凝结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在我国古代宫庭建筑中,故宫是保存最完整的。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明朝有 12 个皇帝在这里居住过,清朝先后有 10 皇帝居住过。故宫规模之大,

①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风格之美,建筑之辉煌,陈设之豪华,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宫殿和庭院共占地 72 万平方米。

从故宫的总体布局来说,分前后两大部分,俗称外朝和内廷。前部主要是宫殿,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前面(即外朝)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这部分宫殿是封建帝王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后部(即内廷)由乾清宫、坤宁宫和东西六宫组成,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在清代也是皇帝日常活动的场所。其后还有一座御花园。宫廷内还有禁军的值房和一些服务性建筑,以及太监、宫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宫城正门—

—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宫城北部的景山,是附属于宫廷的另一建筑群。宫殿的建筑群外围用 10

米高的紫禁城和 52 米宽的护城河环绕起来。

我国著名学者杨辛指出:故宫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体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具体地说是通过布局、空间、体形等来表现的。从整体上看, 故宫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并保持了严格的均衡、对称,突出了重点——太和殿。故宫建筑群由南向北伸展,随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布局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

从“深”的方面说:如果从天安门外向北遥望,透过天安门、端门、午门的通道所见到的是一个门洞套一个门洞,最后视线消失在太和门的台阶上,太和门成为隐蔽太和殿的屏障。由于这种笔直纵深的空间变化造成一种神秘而严肃的气氛,使人感到皇帝所在的地方简直是深不可测。

从“宽”的方面说,从正阳门经千步廊,又经过几个紧束的门洞,把人的情绪箍得紧紧的。过了午门,空间放宽,再过太和门更加开朗,展现出一个非常宽阔明亮的空间(2377m2)。太和殿位于这个广场正北。如果说建筑的深度给人以神秘、严肃的感受,那么这种突然出现的宽阔的空间,则赋予建筑以宏大的气势,使人精神上感到一种威慑和震惊。

从“高”的方面说,建筑的高大直接表现皇帝的至尊,从正阳门到太和殿有三个高峰,即天安门、午门、太和殿。太和殿是高峰的高峰,体形也最大。

由于深、宽、高三个因素的结合,造成了太和殿的气势,象征着帝王的至高无上。太和殿和形象有如君主赫然当朝,表现了封建帝王的威仪。

太和殿内殿外大量采用龙纹装饰,并注意色彩和明暗的利用(如金光和暗红),增加神秘气氛。”①

故宫的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他颜色为蓝色、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五彩缤纷的琉璃,多用于花园或琉璃壁上。一部分瓦件上还塑有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建筑上也起到了装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