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汉美学

《淮南子》承继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从有生于无、实出于虚的宇宙生成论出发,得出“五色生于无色,五声生于无声”和以无声无色为最美的认识。《淮南子》肯定美的客观性,但又具有相对性和多样性。所谓“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虽廉者弗释;弊箄甑一、两汉美学 - 图1在厓茵之上,虽贪者不搏”,但“嫫母有所养,西施有所丑”,即使同为美的事物也各具特色,所谓“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

《淮南子》认为,艺术创作和表演不在于外在的形似,而在于内在的精神,通过形象加以表现之。在“放意相物”等认识上,也同样接触到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的一些重要特点。《淮南子》认为美感不同于衣食等生理欲求, 它必须藉助于耳目,受限于艺术欣赏能力。而且视听的时空范围越大美感也就越大。关于这个问题,《泰族训》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三代之法不亡而世不治者,无三代之智也。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故法虽在必待圣而后治,律虽具必待耳而后听。”

从董仲舒开始直到东汉时期,是汉代儒家正统美学发展的时期。先秦儒家美学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古代民主精神已大为削弱,但重视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古代人道主义精神仍保存着,并且在不少问题上使儒家美学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董仲舒的“天人相通”说,扬雄、王充对美与真、善的关系问题发表的见解,《毛诗序》把儒家诗论加以经典化,均是如此。总的看来,汉代美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为后来的魏晋美学的发展作了重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