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在中国

佛教渊源于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是释加族净饭王的儿子,29 岁(一说 19 岁)出家修道。35 岁(一说 30 岁)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二十因缘”和“八正道”。 “四谛”(苦、集、灭、道)是早期佛教理论的基本论点,苦谛是对自

然环境和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苦的(苦谛)。苦的原因是人们的贪欲和行为造成的业因(集谛)。熄灭一切致苦的原因,超

脱生死轮回,达到无苦“涅 一、佛教在中国 - 图1”的佛教最高的理想境界即灭谛。达到出世之“涅一、佛教在中国 - 图2”境界的理论和修习方法即道谛。“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生”,是苦、集二谛的延伸,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这一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因具备种种因(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事物生灭的辅助条件)才得生起或坏灭,因缘和合就生,因缘分散就灭,无独立实在的自体。人为万物之一,也是因缘和合的表现,整个人生可分为 12 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即无明(愚迷暗昧不明佛理)、行(由无明而产生的善恶行为)、识(托胎之时的心识)、名色(为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触(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受(感受苦乐等)、爱(贪等欲望)、取(追求取著)、有(各种生存环境和条件)、生(来世之生)、老死。“八正道”是道谛的发挥。它具体指出八种解脱诸苦,绝断轮回,达到“涅 一、佛教在中国 - 图3”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认为由此入法,可令苦集永尽,从迷界此岸通向悟界彼岸。

佛教约在公元 1 世纪两汉交替时,逐渐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

在西汉末已引起中国社会某些人的兴趣,东汉初已初步流行。汉末至三国,由于佛教传入渐多,佛经翻译也与日俱增。

魏晋时期汉代正统儒家经学逐渐为玄学所代替,佛学与玄学合流,有了一定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门阀士族统治者进一步的支持和扶植。南朝的宋文帝大力提倡佛教,梁武帝曾下诏宣布:“唯佛一道,是为正道⋯⋯”,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开凿石窟雕刻佛像,并资助译经事业。总之,佛教这一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 自两汉之际输入我国,先是依附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后经与魏晋玄学合流至南北朝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扎下根来,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创造了条件。

隋唐时期国力雄厚文化繁荣,佛教在中国也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 中国佛教完成了各种佛说的总结和概括;自成体系的僧团、庞大的教派先后出现。此时,佛教不仅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得到比印度佛教更高的理论成就。隋唐以后,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随着政治与经济条件的变化,中国佛教也逐渐由盛而衰。唐武宗会昌 5 年“恶僧尼耗蠹天下”,下令灭佛,破坏了佛教的寺院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僧侣地主阶级的物质基础,在政治力量的干预下,佛教开始了衰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