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清美学

明中叶到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中国社会, 特别是对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美学领域里,逐渐产生了与封建阶级的审美观有所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在当时的思想解放潮流中涌现出一些贯穿着艺术革新精神和自由独创精神的美学思想。如李贽的“童心说”; 汤显祖“唯情说”;公安派的“性灵说”等,都包含着冲破儒家“温柔敦厚” 原则的个性解放思想。袁枚提倡“味欲其鲜,趣欲其真”的美,他经常把它与批判文艺的美学领域里的道学的虚伪性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勇敢的挑战精神。袁枚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抨击封建观念、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所谓的“动心”、“夺目”、“悦耳”、“适口”的美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常沦为一种对低级庸俗的快感的赞赏。从这方面看, 曹雪芹以及对宋明理学猛烈抨击的哲学家戴震的美学思想比袁枚要深刻。

明清时期,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在评点《水浒传》、

《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美学范畴和命题,丰富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宝库。而戏剧美学的研究,同样为中国传统美学开辟了一个新人领域,在这方面,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最为著名的,它论述了戏曲剧本创作和戏曲表演艺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自成体系。

在清代,王夫之和叶燮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总结意义。

王夫之强调“诗”不同于志、意、史。“诗”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他的“现量说”,强调美是客观景物固有的,诗歌意象的本质乃是对自然美的真实反映,这种反映里有瞬间直觉的特点。他还论述了诗歌意象的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和独创性。

叶燮的《原诗》是一部体系较完整,理论性较强的论诗专著。全书共四卷,分内外两篇。内篇论诗歌演变,各流派盛衰的原因;外篇杂论诗歌创作中的一系列理论。叶燮认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是“气”、“气”的流动就有

了“理”、“事”、“情”。而诗歌是诗人主观的才、胆、识、力和客观的理、事、情的结合。他主张抒写性情,强调诗人“胸襟”对创作的重要性。叶燮认为,诗歌并不是实写理、事、情,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是从对“至理实事”的“妙语”中产生的,是“虚实相对、有无互立”的艺术境界。他还主张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反对单一化。并指出,诗歌将随着时势的演进而变化,前人开创,后人继承发展。既不能泥古不化,亦不能离经叛道、“乖于事理”,表现出对复古主义、教条主义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