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其他文化成就对文化典籍发展的影响

历史典籍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文化因素都对其有所影响。

文字,书写工具及流通形式是历史典籍赖以依存的物质条件,直接影响着历史典籍的存佚繁寡。因此,它们的发展也是历史典籍发展的基本条件。从前面所讲文字的发展来看,先后经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楷的演化过程。其间,它的外在形式由繁而简,其数量及信息的内容则由少而多。文字的这一演化过程必然地为历史典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书写工具和生产流通形式来看,先后经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楷的演化过程。其间,它的外在形式由繁而简,其数量及信息的内容则由少而多。文字的这一演化过程必然地为历史典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书写工具和生产流通形式来看,最直接影响历史典籍发展的是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成就,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历史典籍提供了理想的物质条件。纸的发明在文化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在纸发明以前,人们只能把文字书写或契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皿、陶器、竹木和绢帛上,这样,既不便于记载大段的文字,也不利于收藏和流通,极大地局限了包括历史典籍在内的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以纸发明前的西汉与纸发明后的魏晋南北朝相比较,注录汉及汉以前图书状况的刘歆父子的《七略》中除《辑略》外,其他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方技、术数等六略,共注录图籍 13269 卷,而到了《隋书(经籍志)》中,仅在史部里就已注录了

存佚图籍达 16558 卷。这里边除了有世代累积的原因之外,很大成份是由于纸的发明和推广使用,便利了历史典籍的收藏和流通,正是在此基础上,才促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图书目录学的成熟,并成为历史典籍中的一个独立的部类。

隋唐时期有了雕版印刷的发明和推广使用,再至宋又有了活字印刷术的

发明,到了元明时期,历史典籍的生产从手工抄写中解放了出来,使它不但能大批量生产,而且为在社会上大规模地流通普及提供了条件。

文化教育的发展及诸成就,也在历史典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创私人讲学和撰述局面的孔子,为了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教材,曾对一些流传的历史典籍进行了一番整理,这便是以后传世的

《易》、《春秋》、《乐》、《诗》、《书》、《礼》等“六经”。孔子的工作不仅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而且也奠定了我国历史典籍编纂学的最初规模。

除文化教育外,典章制度对于历史典籍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历代中国文化人对于记录、收藏和整理历史典籍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有关历史典籍的制度。据史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原来就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也就是掌管王室图书馆的官员。从考古发掘来看,殷墟、周原出土的殷周甲骨片,均为大量甲骨片集中在一起,这显然是当初有意识收藏的结果。这些保存收藏历史典籍的制度在以后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制度系统。

我国有比较完善的历史典籍的采辑制度。从殷周时期的“采诗”到以后各朝代的采辑图籍,一直连绵不绝,对保存、收藏和整理历史典籍极为有利。如汉武帝时期曾“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①。公元前 26 年汉成帝又命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到各地收求遗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历史典籍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工作。

明朝以后,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文化成就传入中国,特别是先进的印刷技术,比如铜印、铅印、锡印、石印、影印等印刷技术的传入,不仅对中国典籍的产生、制作,而且对于典籍的装订形式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