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伊斯兰教在中国

公元 7 世纪初叶,穆罕默德(公元 570~632 年)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约在 8 世纪以后,穆斯林已逐渐遍布欧、亚、非三大洲,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该教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并重视“圣训”的传播。穆斯林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做念、礼、斋、课、朝五项功课。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始年代史无定论,据曹琦、彭辉的《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的看法,中国人开始了解该教可能始于初唐,有所流传

是在中唐以后。阿拉伯帝国建立后,中西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开拓。这时,随贸易和使节的往来,穆斯林逐渐涌入。中唐时,伊斯兰教就从海陆逐渐传入我国,至宋代,伊斯兰教借助海上贸易之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元代,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起横跨欧亚两州的帝国,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又一次大量入华,散居我国各地,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旅长期杂居,揭开了中国回族形成过程的序幕。此时,穆斯林的政治地位比较优越,元在政治与文化上的统治,初以维吾尔族人为助,继则以伊斯兰教徒相辅,同时全国各地凡穆斯林所到之处,均设有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当时还设置了“曲回国子学”、“曲回国子监”,以教授阿拉怕文和波斯文,这项措施使穆斯林在科举和学术上的各类文人也日渐增多。总之,各国不同身份的穆斯林,自唐代进入我国,至元时已初步扎下根来,融入我国的民族在家庭之中,伊斯兰教在中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西北一些少数民族中影响较大。进入明代以后,逐渐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异,主要表现如下:

(一)中国伊斯兰教教坊制和其后的门宦制的出现。教坊制始于元代, 元代穆斯林随蒙古贵族东征,大量涌入中国,被称为“探马赤军”。元王朝建立后,有大批士兵失去军籍,变成农民,在社的编制下进行农垦。另外, 元统治者还将土地赐于穆斯林上层,并对他们实行优惠政策,使穆期林贵族、商人、官僚等转化为穆斯林地主。这样就使伊斯兰教深入中国的农业经济。在这些军屯和官僚田庄等穆斯林聚居的地区出现教坊。所谓教坊,也称寺坊, 实际上就是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地区,它由该地区的全体教徒组成,是一个独立的、地域性的宗教组织单位。教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的独立性,教坊一般都是各自为政,二是实行开学阿訇的聘请制。教坊制的形成完成了伊斯兰教与中国封建制度的结合。清初,在教坊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所谓的“门宦制”,“门宦”相传由“门阀”和“宦门”拼合而成, 以表明其权势和地位,这种门宦最初产生于甘肃临复,后来逐渐发展到甘、宁、青等其它地区,其中以格底林耶、虎非耶、哲合林耶、库不林耶势力最大,被称为“四大门宦”。

(二)在思想领域里建立了特有的凯拉姆体系,即以儒家思想阐发伊斯兰教义为特征的宗教哲学,大量吸收和改造了儒、释、道各家的思想,从而完成了伊斯兰在教义上同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结合,并使伊斯兰教的教义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伊斯兰教为了在中国存在和发展,还采取非常灵活的方式,更多地表现为民族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