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学萌芽时期的历史典籍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要求彼此交际、交流思想及经验,在没有产生文字以前,人们只能用语言来作为工具,利用长期口耳相传的传说来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代代相传,这种传说的基础是人的记忆力,但由于人的记忆力并非完美无缺,再加上时代的迁移,这些传说在相互传递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讹误,使其内容的真实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古人早已知道这种单靠记忆的传说是不可靠的,于是人们同时想出了许多方法来帮助记忆。中国的先民和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一样也曾使用过结绳记事的办法。这种方法就是把绳子打成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结子,各自代表不同的内容。由于这些结子各自代表什么,都是当时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所以当时的人们一看就明白了。这样结绳代替了语言,具有了某种文字记忆的功能。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也有记载,

《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庄子·一、语言、文字学萌芽时期的历史典籍 - 图1筐篇》中亦云:“昔者⋯⋯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汉代的郑玄在注《周易》时也曾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 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一直到解放以前,这种结绳记事的方法仍然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存在着。

但结绳的本身并不是文字,同时它又有许多限制,于是便促成了文字的产生。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地创造了文字。现代考古学的成果告诉我们,文字最初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称之为图画文字。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古代的埃及人就已经能用这种图形连续绘画,来表示一件完整的事情或想法了。我国虽然还没有发展史前时期的类似的状况,但在出土距今 6000 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可以看到一些图画式的符号(如西安半坡遗址就发现有 27 种之多)。如果可称为文字的话,这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了。图画文字的特点在于它以具体的图形表示具体的事物。最初的图画十分认真,但当人们熟悉了这些图以后,便只要几根线条组成一个大概形式的轮

廓,就可以知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了。在距今 4500 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上刻划有概括的图形符号。这样,图画就逐渐脱离了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而蜕变成为抽象的、一般概念的代表,井用一定的语言来称呼它所表达的事物。于是这就使得图画和语言相结合而成为交换思想的强大工具,这就是最早的文字。在河南登封的龙山文化晚期灰坑 H473 出土的一件黑陶器底上,烧前刻划了一个“徼”字,其形体结构与甲骨文、金文相似,绝对年代在距今 4000 年左右,说明夏代已有文字。应该认识到,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其间没有什么绝对的分界线,许多象形文字的本身就是图画,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字均是从这种象形文字发展而来。

有了文字就有创造书籍的可能,但并非一有文字就有了书籍。人们最初使用文字的目的不过是用来代替生活实践中的语言,彼此交流思想,借以唤起共同的行动。后来文字被写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上,可以传至远方,留传后世。通过文字,人们获悉了作者的思想,这样,文字的记载就成了传播经验、知识的媒介了。人们就开始用它来记载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录或档案。这些记载是人们获得经验,扩大知识的源泉,应该说这就是书籍的起源。但是直到人们开始在实践中自觉地使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经验,阐述自己的思想,以便传播远方流传后世,这才有了真正的著作物,这已是文字产生以后很久的事情了。然而文字在阶级出现、国家形成之后很快便被统治阶级所垄断,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统治阶级为统治人民必须积累经验,因此就要把当时统治者的言行记录下来以作为以后处理事情的参考,中国古代的史官就是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国语》云:“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就是指这种事情。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史官和少数统治阶级人物才能从事著作,接近书籍,学习知识。这种状况直到春秋中叶以后,由于社会发生了变化,才开始有所转变, 才开始出现合乎现代概念的著作物。

我国历史典籍最早出现于何时,现在尚难定论,现在所传的三部古代典籍——《尚书》、《诗经》、《周易》,据说是孔子等人根据上古史官所保存下来的文字资料编定而成的。但是其编定的年代已是春秋对两汉时期了。我国现存最古的文字记载是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于 19 世纪末叶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以后在陕西的周原地区陆续有所发现,发掘工作至今仍未结束。迄今为止已经出土了近 20 万片甲骨,散布世界各地,经王懿荣、刘铁云、王国维、孙诒让、郭沫若、于省吾、胡厚宣等历代学者的不断努力,现在已经隶定出单字 4500 多个,认识 1500 多个。研究表明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这说明我国文字的产生远在此之前。这一时期的文字虽然还是象形文字,但已经走上象意与象事的范围,已经能用简单的笔画代表复杂的内容。春秋至秦汉,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语言文字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 9 世纪的周宣王时期,就已经有统一文字的工作。这一次整理出来的文字叫“大篆”或“古文”。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纷争、割据, 各国的文字均按其自身的源流发展,形成了文字异体、书不同文的情况。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政治上的稳定和政令的执行,又命令李斯对文字进行了统一整理工作,这次整理出来的文字称之为“小篆”或“奏篆”,为了使用文书的方便,隶人出身的程邈又整理出了“隶书”,将字体改圆为方, 简省笔画,书写更加方便,而应用于当时一般的官用文书和日常生活。汉朝由于社会长期的发展与稳定,促进了文字之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

新的文字形体比如史游的草书、刘德升的行书、钟繇的楷书,而且还出现了文字学的总结性著作《说文解字》,它总结出了我国文字发展的六条规律, 称之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的象形、指事、会意,是从字形方面来体会字义的,而形声、转注、假借在字形和字意上已经脱离,初步发展到了以字音为主,以音来表意了。可以说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同时它对后代文字学的研究和发展起了发凡起例的作用。这一时期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成就还有扬雄的《方言》,它在我国汉语语言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方言词汇的书,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发展史、汉语方言史、汉语音韵史等丰富的资料,使后世具体地看到了汉以前汉族共通语存在的情况以及复杂的汉语方言分歧。外此还有《尔雅》、《小尔雅》等解释词义的专著,总之这一时期奠定了我国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字学的基础。汉语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又促进了历史典籍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出现编年体、纪传体的通史、断代史的编纂体例,比如《春秋》、《史记》、《汉书》,而且还对历史典籍的整理解释作了大量的工作,如《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同时文学、哲学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出现了楚辞、汉赋等影响中国文学发展的样式,由于这一时期儒家学说逐步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而对经学著作的注疏和解释可谓汗牛充栋。总之这一时期为以后中国历史典籍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