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是在统治阶级居住与游览的双重目的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掘池造山,布置房屋花木,并利用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风趣的园林。所谓自然风趣是设计时将大自然的风景素材,通过概括与提炼,在园林中创造各种理想的意境,它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在此原则下,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形成中国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

我国古代园林建筑早在商代就出现了,那时名叫“囿”,是专供帝王官妃们游玩的场所。以后的帝王和官僚、富商竞相效仿。到了明清时代,园林建筑,特别是私家园林建筑达到了高潮。仅苏州一个地方,就有 271 处。苏州园林不仅多,而且做工也精致、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的美誉。

我国古代园林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帝王的宫苑,如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一是民间私人花园,如苏州的拙政园等,它们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

中国园林建筑主要是用木构架结构,屋顶举折起翘呈优美的曲线。园林建筑常与山石、湖池、花本共同组成园景,在形式上又可分为厅堂、轩馆、楼阁、桥廊等,配以匾额、楹联、棂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色彩的使用是我国园林建筑的特点之一,皇家园林建筑常采用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再村以白色的台基;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建筑则多用青灰色的砖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与门窗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园林中的假山叠石是我国园林的又一特点,多姿的叠石假山既装饰了建筑本身,也丰富了园林的空间,产生了咫尺山林的效果。

中国园林融文学艺术与建筑艺术为一体,它的景色命名与园林题咏,抓住每一景观的特点及空间环境的景象,再结合文学艺术要求,进行高度概括, 点出景色的精华与境界,使游人有更深的感受,这就是园林点景的作用。点景的手法很多,有环境命名,建筑命名,对联、匾额、中堂、石碑刻石等形式,以丰富观赏内容,增加诗情画意,给人以艺术的联想,并有宣传、教育、装饰和导游的作用。园林题咏不但能点缀亭榭、装饰墙壁,而且可以发人深思,追怀往事。如昆明大观楼 180 字长联,上联写昆明附近东西南北的美丽风光和富饶景象;下联对历代封建帝王统治云南,作了详细的评论,一横一纵,触景生情,发人深思。唐《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苏州的寒山寺佳景园诗闻名,千古称颂。成都武侯祠的一幅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但是观赏内容之一,而且是政治警语。又有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厅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香远益清”句,后者出“留得残荷听雨声”句。园林题咏,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帮助游人进一步了解周围景物的意义。

景色的命名大多为三字或四字。西湖十景是四字一名,避暑山也有四字一名的,如万壑松风、云山胜地、无暑清凉等。三字一名的也不少,如黄鹤楼、烟雨楼、小金山、狮子林、沧浪亭等。好的景色命名能起指导游览的作用,可让人在未接受景色之先,从命名中产生想象,如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双峰插云、玉泉观鱼、虎啸奔雷、金桂幽兰等。

园林的点景与题咏能加深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布置一亭一桥,安排一石一木都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处处有情、面面生意、含蓄曲折、余味不尽,这就是中国园林的明显特征。

帝王的宫苑比较出名的有承德避暑山庄、圆明三园和颐和园。

避暑山庄在层峦叠翠、群山环抱的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自康熙 42 年(1703 年)开始建造,经过 80 多年时间,到了乾隆 55 年(1790 年)才最后完工。山庄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 560 万平方米(约 8400 多亩), 周围宫墙长达 10 公里,墙依自然地势砌筑,沿山脊之高下,连绵起伏,宛如小型长城。整个山庄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殿区在山庄南部, 为清帝及嫔妃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许多隆重大典,常在此举行。苑景区按其自然景观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和山区三部分。湖区洲岛错落,波光潋滟,堂馆亭榭掩映在青松翠柳之间,秀丽如画;平原区草原宽阔,林木葱宠,极富旷野意趣;山区占地最广,约为山庄总面积 4/5,地形透迤蜿蜒, 又不乏幽谷深涧,奇峰怪石,另有一番景象。

避暑山庄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的园址选得十分好,这里具有齐全

的天然选景素材,不但有林木茂密的山峦、幽静深邃的峡谷,平坦如茵的草地,蜿蜒流泻的溪川,还有碧波澄澈的湖泊和不绝涌流的温泉。避暑山庄规模布局十分成功。它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大型园林、宫苑分置的传统形式,即先经过一个比较严整封闭的以建筑为主的空间,然后进入豁然开朗的苑景区域,通过对比,强烈地展现天造地设的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它又突破陈规, 扬弃那种以大液池中象征“蓬莱仙境”小岛为中心的僵化布局,大量吸取了民间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婉约多姿的意趣。在水面上巧妙地安排了洲、岛、桥、堰等人工构筑物,打破了浩渺一片的单调感,增加了水陆交错的变化性, 引水按地势或让其回环漫流或促其奔涌直泻,还引用热河泉灌溉土地、绿化全庄,使山区的小气候有所改善。文献记载:乾隆时,湖中荷花过了寒露、霜降仍在开放,这在江南也是罕见的。

山庄有所谓 72 景,包括有 100 余组小建筑群,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轴线可循,却又通过风景线路的意匠经营和风景构图引借承照的呼应关系,串成一个有机整体。

避暑山庄的绿化设计很好,花木繁荣,品种丰富。园林建筑物因山就水, 融合我国南北园林建筑布局的特点,出色地创造出许多独具性格的建筑空间。如松鹤斋、月色江声、如意洲等处,基本上运用北方居民四合院的划分布局,而在万壑松风、狮子林、烟雨楼等建筑群的处理上又大量采用江南园林建筑的优雅明秀的格局。像狮子林就是模仿苏州的,烟雨楼是模仿嘉兴的, 还效法了杭州西湖苏堤,都处理得十分得体。

圆明园是世界园林建筑的奇葩,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即它的创建发展、兴盛和最后毁灭的过程,与清朝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明园,其实不是一个园,而是由三个园组成的,即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其中以圆明园规模最大,内设有朝廷和宫寝。所以一直把它的名称作为三园的总称。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有 340 多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达 16 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皇家建筑面积的总和。

圆明园创建于 1709 年,自此以后的 150 年间,几乎年年续有兴建。圆明

三园之内共有风景点 100 多处,其中圆明园有 40 景,后来又增加了 8 景;万

春园、长春园各有 30 景。每一景内多是由楼台殿阁、廊榭山面组成,设计精巧,景色宜人。

像今天西湖一样,圆明三园每一景都有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如圆明园的后湖景区,就有“镂月开云”,“天然图画”,“万方安和”等 10余个景区名,这些名称通过建筑和山水花木的巧妙结合表现出来。“上下天光”,取古人登岳阳楼,观看巴陵洞庭胜状的意境,在后湖西北建有两层楼的临水楼阁,凭栏而望,可将后湖全景尽收眼底。其他景区的命名亦如此。圆明三国虽然景色各异,但格调却是一致的,具有和谐统一的整体感。

或以江南山水园林为基调设计;或以大片的水面,将一个个景区,景点连成为一体。

圆明园不仅集中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而且聚集了难以数计的大批古玩珍品和大量的金银财宝。它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最富丽的大型园林, 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珍藏最丰富的艺术博物馆。但令人痛心的是,一代繁华似锦的艺术之宫,被外国侵略者烧掳成一片废墟。

北京颐和园是人们熟知的,园内最大的建筑是佛香阁,一举多得的长廊

里,琳琅满目的彩画使人无不惊叹。它蜿蜒 700 余米东西横括金山,如彩带系珠,把它们连成一体,从而更加明确地衬托出佛香阁的主题地位。人行长廊北,可观看苍莽的林色;人行长廊南,则欣赏浩渺的湖光;若踱步廊内, 又会被精致的彩画所吸引。

在江南一带,散布着许多精致秀丽的古典园林,这些园林,原属于封建士大夫阶级的第宅庭园,供极少数人游乐。他们以小巧精致、平易怡人著称于世,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帝王宫苑的独特风格。

在封建社会,园林为政治地位较高与经济富裕的官僚地主所有。苏州是官僚集中的地方,也是园林胜地。私家园林的分布广,数量多。至今说来, 保存得多而完整,布置结构精致,要数苏州古典园林了。苏州城美丽富饶, 市内河渠密如蛛网,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现有大大小小的园林 178 处,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园林建筑的不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