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8.2 简缩烈度表
烈度数 |
破坏程度 |
判 据 |
最大加速度 cm\s2 |
震级 M |
---|---|---|---|---|
Ⅰ |
微震 |
只有仪器记录。 |
2.5 |
1 3 2 4 4 1 2 5 5 1 2 6 6 1 2 7 |
Ⅱ |
轻震 |
极少数敏感之人有感。 |
2.5 |
|
Ⅲ |
小震 |
少数休息之人有感,震动如大车驶过。 |
5 |
|
Ⅳ |
弱震 |
行动中的人亦有感,吊物摇动。 |
10 |
|
Ⅴ |
强震 |
人人有感,睡者震醒。 |
25 |
|
Ⅵ |
损坏 |
树木摇动,架上东西掉落,老朽和劣质房屋损坏。 |
50 |
|
Ⅶ |
轻破坏 |
人惊逃;房屋普遍掉土,壁面裂;不好的房屋有倾倒。 |
100 |
|
Ⅷ |
破坏 |
砖砌房屋裂缝,烟囱倒塌;一般建筑物严重破坏。 |
200 |
|
Ⅸ |
重破坏 |
地裂,喷水带泥沙;水管折裂;建筑物多倒塌。 |
500 |
|
Ⅹ |
毁坏 |
地裂成渠,山崩滑坡,桥梁水坝损坏,铁轨轻弯。 |
1000 |
|
ⅩⅠ |
毁灭 |
很少建筑物能保存,铁轨扭曲,地下管道破坏,水泛滥。 |
||
ⅩⅡ |
大灾难 |
全面破坏。地面起伏如波浪、大规模变形。 |
如一般在断裂构造发育的地带或古河道通过的地段烈度较大,地质基础坚实的地区烈度较小。此外,建筑地基的稳固程度、房屋建筑的结构特征等也影响烈度的大小。
判断烈度大小主要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的震动情况、地面建筑物和地形的破坏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的。按照它们的强弱分为若干等级,并用数字依序表示即成为烈度表。现在世界上一般采用 12 度烈度表(表8.2)。地震发生后,通过对地震区的宏观调查,并在地形图上注明地震时各地的烈度,然后把烈度相同的地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可构成等震线图(参见图 8.25)。等震线通常为封闭曲线,环绕震中大致呈同心圈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