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地理环境是人类出现、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对人类出现和生存适宜的地理
环境,就没有人类。地球具有太阳系其他星体所没有的适合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上之所以有人类出现,人类之所以能够继续生存、繁衍, 地理环境是根本的前提。
地理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适当的气候条件。地球总面积为 5.1×108km2,其中海洋为 3.61×108km2、陆地为 1.49
×108km2,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场所。尽管世界人口已达 59 亿,尽管在一部分地区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而使地理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目前地球上仍有大片的陆地没有人类居住。地理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居住空间,而且还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各种能源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
-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形式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分为两种形式,即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在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城市和区域发展、工农业布局等方面都有反映。“蜀道难”指的是山地环境对四川交通的直接影响。重叠的险峰、陡峻的峭壁、凶猛的山洪、泥石流和塌方等,是古代交通巨大的障碍。山区和平原修建运力相同的铁路, 造价相差 3 倍以上。甘泉酿美酒,名酒产地大都有优质水源。由于油田自然
状况的差别,长庆、四川、延长和江汉油田的开采成本等于大庆油田的 2 倍以上。京汉铁路沿线位于太行山冲积扇地带,地下水丰富,地表有一定坡度, 可灌可排,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活跃的地区。
- 地理环境的间接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多数影响是间接的, 通过媒介来体现。第一类间接影响是“自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型连锁反应。我国东南沿海盛产柑桔、菠萝等水果和水产,罐头工业原料丰富,成为我国罐头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美国芝加哥在附近农牧业基础上,发展肉类加工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机械制造业。它们的背景都是适宜的农业地理环境。第二类间接影响是“自然—上层建筑—经济”型连锁反应。地理环境通过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要素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反应,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实际上这类间接影响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在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不少国界与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体一致。如以山为界的有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喜马拉雅山等,以河为界的有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格兰德河等,以湖为界的有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四个大湖等。这些自然体, 一旦成为政治边界,对于边界两侧的社会经济分异就会产生间接影响。
-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阶段性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采集和狩猎经济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的衣食住行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较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的气候、地形和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人类的生息才比较活跃。
-
农业社会阶段 在该阶段,栽培的作物、驯化的家畜、家禽是主要的生活来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供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亚热带和暖温带中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这一类大型河流有我国的黄河与长江、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与印度河。
-
工业社会阶段 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铁矿、铜矿等金属资源, 航道、港口等交通要道,是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地理环境包含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自然条件可以从经济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丰富的生活资料自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地、富有鱼类的水等等;另一类是丰富的劳动手段自然资源,如可航行的河道、树木、金属、煤炭等等。在人类文化初期即相当于农业社会阶段,前一类自然资源有决定作用;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即工业社会阶段,后一类自然资源起决定作用。
-
后工业化阶段 新技术产业兴起,自然资源对社会的整体影响相对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上升。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在环境质量优异的地区落脚,如日本九州、德国南部都是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新技术产业区必然是知识密集区,优异的环境才能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 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此外,环境优异有利于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