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板块活动与变质作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分离型板块边界的洋脊轴部附近,由于岩浆不断上涌形成新的洋壳,因而具有较高的地热梯度及热液作用,使先形成的洋壳岩石发生中—低级变质作用,并随海底扩张分布于整个洋底,都成秋穗(1971)称之为“洋底变质作用”。在平错型板块边界, 则主要为动力变质作用。例如圣安德烈斯转换断层就发育一条宽达几公里的动力变质岩带。接触变质作用常常与板块活动引起的岩浆作用伴随。但变质作用中最主要的还是区域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与汇聚型板块边界的活动关系密切。

区域变质作用大致可分为高压、中压和低压 3 种类型。在板块的俯冲边缘,当大洋板块沿海沟向下俯冲时,冷的洋壳及上覆沉积物也随之向下牵引, 这样在海沟及海沟靠大陆的内壁附近,就出现了很低的地热梯度和热流值;

另一方面,这个地方具有较大的板块俯冲动压力和上覆岩层的重力这样就形成了高压低温的变质环境。所以,在海沟近陆侧可出现以蓝片岩为代表的高压型区域变质作用。在离海沟稍远的火山岛弧地区,板块俯冲导致活跃的火山和岩浆活动,其热流值与地热梯度相当高,创造了高温、低压的变质条件, 因而常形成含红柱石、夕线石等矿物的低压型区域变质带(图 9.14)。例如, 在日本就并列地展布着 3 对高压和低压变质带,研究表明它们是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板块俯冲的背景下形成的。必须指出,上述两类区域变质作用都与中压型区域变质作用呈过渡关系。当大洋板块俯冲完毕、大陆与大陆强烈碰撞时,则可发生更加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