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基本格局, 并孕育和制约着较小规模的气流运动。它是各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

  1. 低纬环流

在赤道地区,地表气温终年炎热,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轻而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因该地带空气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且上升气流常带有较多水汽,到高空后易冷凝降雨,故造成“赤道无风带”和湿热多雨气候。赤道地表的空气升到高空后,在高空形成高压,促使赤道高空气流向南、向北流动。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气流方向逐渐向东加大偏转,并在大约南、北纬 30°的高空与纬线基本平行。这样,气流不能再向南或向北流动, 造成高空气体聚积、密度加大,气流被压向地面运动,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静风带),并导致出现干旱的沙漠气候。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带向赤道低压带运动,并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使气流方向逐渐向西偏转,形成“东北或东南信风(贸易风)带”(图 2.5)。于是,在赤道与南、北纬 30

°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的大气环流系统。

  1. 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由于两极地区终年寒冷,大气冷却收缩,在近地面形成南、北“极地高压带”。而在极地高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即在大约南、北纬 60°的地区形成一个相对低压带,叫“副极地低压带”。于是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由极地高压带到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偏东风,称“极地东风带”;由副热带高压带到副极地低压带形成偏西风,称“盛行西风带”。当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副极地低压带相遇时,形成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于是就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由于大气环流的结果,在全球近地面大气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 7 个气压带和 6 个风带(见图 2.5)。地表地形和海陆分布特点可使局部地区的大气环流模式发生变化。例如,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 明显地改变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大气环流结构,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使我国西部逐渐沙漠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