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厚度较薄,一般为 5~10km(不计海水厚度),在一些洋隆或海山地区可达 10km 以上。一般而言,厚度在洋中脊地区较薄,远离洋中脊地区厚度有增厚趋势。大洋地壳的结构比较一致,从上到下一般可分为 3 层(图3.14):
层 1 或称沉积层。为未固结或弱固结的大洋沉积物,厚度具有变化, 一般在洋中脊的轴部地区缺失该层,由洋中脊向两侧到海沟或大陆坡坡脚处厚度逐渐增大,该层一般厚几百米,物质的平均密度为 2.3g/cm3,地震波 P 波速度约为 2.2km/s。
层 2 或称玄武岩层。主要为玄武岩组成,有时夹有少量沉积岩。玄武岩常具有枕状构造,它是由于熔岩在厚厚的海水层之下溢散时,因压力较大, 使其无法起泡并快速冷却收缩而形成的一种椭球状外形。该层的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 0.5~2.5km 之间,物质的密度为 2.55~2.65g/cm3,地震波 P 波速度一般为 5.2km/s。
层 3 或称大洋层。该层的物质可能主要为变质的玄武岩、辉长岩及蛇纹岩。该层的厚度从大洋中脊向两侧有规律地增加,一般厚度 3~5km,物质的密度为 2.68~3g/cm3,地震波 P 波速度为(6.7±0.25)km/s。
大洋层以下进入上地幔,一般认为主要由橄榄岩组成,密度为 3.3g/cm3, 地震波 P 波速度约为 8.1km/s。
总体来看,洋壳的厚度变化较小,物质成分主要相当于基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陆壳大,约为 2.8~2.9g/cm3 。洋壳内部的岩石变形程度较弱, 具有较统一的刚性性质。而且,洋壳形成的年代较新,一般形成于距今 2 亿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