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蚀作用
风改变地表形态的强弱主要取决于风力,风力又与风速大小直接相关。当风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风就能移动或扬起地面的沙粒。携带沙粒的气流
(风)称风沙流,风沙流是风的剥蚀作用的最主要动力。据实测,风沙流中的含沙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而且绝大部分沙粒集中在近地面 30cm 范围内。沙粒的粒径大小也与高度有关,如粒径<0.1mm 的粘土多悬浮于高空,数量极少;粒径>2mm 的砾石多在近地表滚动。风沙流的含沙量直接影响风的剥蚀作用的强度,它与风速、沙粒粒径、地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称风蚀作用。它是一种纯机械的破坏作用,其方式包括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吹扬作用 风把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尘土扬起并带走的作用,称吹扬作用。由于以风的动力,把物质吹离原地,故又称吹蚀作用。当风刮过地面时, 风就对沙粒产生正面冲击力以及由紊流和涡流产生上举力,如果这两种合力大于重力,沙粒就能离开地面被扬起随风带走。影响吹扬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速和地面性质。风速大、地面植被稀少、组成地面的物质松散、细, 吹扬作用就强烈;反之,吹扬作用就弱。在沙漠区,地面的沙粒在吹扬作用下不断被带走,形成下凹的洼地,即风蚀洼地。当吹扬作用不断进行,洼地不断加深,当加深到潜水面时,地下水就渗流出来,洼地积水,形成风蚀湖
(图 5.15),如我国敦煌的月牙湖。戈壁滩也是吹扬作用的结果,原来分布于地表上的细小物质被风吹走,而粗大的砾石保留在原地,形成戈壁滩。
磨蚀作用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称磨蚀作用。风的磨蚀作用通常包括风挟带沙石对地面岩石的正面冲击和磨蚀,从而使岩石破坏、破碎。磨蚀作用的强度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因为风沙流在近地表30cm 范围内含沙量最高,沙粒的运动也最活跃,所以在该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强烈。风的磨蚀作用还受风速和地面性质的影响,风速大,地面松散物质多,风沙流的含沙量高,风的磨蚀作用就强。
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地面物质不断遭受破坏和改造,可形成各种奇特的地形。在盆地的边缘或孤立凸出的岩块,由于近地面磨蚀作用强,向上减弱,常可形成上大下细、外形呈蘑菇状的石块,称风蚀蘑菇石。若岩块发育垂直裂隙,经长期风蚀作用和重力崩塌,可形成风蚀城和风蚀柱(图 5.15)。在一些岩壁上,由于岩性软硬不一,抗风蚀能力不同,在风沙流的磨蚀作用下,形成大小不一的风蚀穴,如果一块岩石的表面几乎被大大小小的风蚀穴所包裹,其形状似蜂窝,这种石块称蜂窝石。风蚀穴的形成是沙石撞击及在洞穴里旋转磨蚀作用的结果。风蚀作用还可沿着前期其它地质作用形成的谷地发育,通过风沙流不断剥蚀谷地的谷壁及谷底,把它改造成风蚀谷。风蚀谷与冰蚀谷、河谷具有显著的不同,其特点是:在平面上无规则延伸;在横剖面上可形成上小、下大的葫芦形;谷底极不平坦,忽高忽低,没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低的趋势;主风蚀谷和支风蚀谷也呈无规则交汇。一些散布在戈壁滩上或沙漠中的砾石,在风的磨蚀作用下,可形成光滑的磨光面;当下次的风向改变或砾石翻动,又可在砾石上形成另一个磨光面。这样,最终形成棱角明显、具多个磨光面的砾石,称风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