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

海洋的剥蚀作用是指由海水的机械动能、溶解作用和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物质的破坏作用,简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按方式有机械的、化学的和生物的 3 种。机械海蚀作用主要是由海水运动产生动能而引起的(如波浪、潮汐等),破坏的方式有冲蚀和磨蚀;化学海蚀作用是海水对岩石的溶解或腐蚀作用;生物海蚀作用既有机械的也有化学的。机械、化学和生物海蚀作用这 3 种方式往往是共同作用的,但以机械方式占主要。因海岸地区水浅,受波浪和潮汐作用影响大,因而该区域是海蚀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由坚硬的、未经移动的岩石组成的海岸称基岩海岸。该海岸的特点是海底的坡度较陡,海岸线凹凸不平,海水深度由海洋至海岸方向迅速变浅,海底常有礁石。当波浪运动至浅滩或礁石附近时,因海底阻力大,使水面波峰超前、涌向岸边并拍击海岸,形成强大的拍岸浪。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 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有时也可形成海蚀穴(洞)。随着海蚀作用的进一步进行,海蚀凹槽不断扩大,其上的岩石因支撑力减小而不稳定发生重力崩塌,形成陡峭的崖壁,称海蚀崖(图 5.16)。海蚀崖形成后,其基部岩石还继续受海水的剥蚀,又形成新的海蚀凹槽→海蚀崖。如此反复,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

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称波切台。而被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至水面以下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

在海岸线向陆后退和波切台扩展的过程中,由于组成基岩海岸岩性的差异或海岬和海湾的相间出现、地质构造的影响以及海蚀作用方向的不同等原因,海蚀作用在海岸带上可形成海蚀穹、海蚀柱、海蚀桥等地形。

基岩海岸通常都是由海岬和海湾组成的,在海岬处由于波浪能量集中, 海蚀作用强,而不断被破坏,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后退;在海湾处,波浪能量较小,剥蚀作用微弱,而以沉积作用为主。这样,海岬被剥蚀而后退,而海湾却由于沉积作用,海岸线不断向海方向推进,其结果是海岸线向平直方向发展,坡度变得平缓。

由松散沉积物(沙、砾)组成的海岸称沙质海岸。沙质海岸疏松、坡度缓,波浪从海至岸边波能逐渐消失,所以剥蚀作用较弱,只能对海岸地形进行一定的改造。

湖泊是陆地上的积水盆地,其特征与海洋相似,只是在规模上较小。湖泊的湖水运动、剥蚀作用方式、过程及产物与海洋的也极为相似,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如湖水的运动有湖浪、潮汐及湖流等,形成的剥蚀地形也有湖蚀凹槽、湖蚀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