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训练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抓住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及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工作要更耐心,他们由不良习惯转到正确行为既需要提高认识,又需要行为矫正。特别是需要学生的意志努力和教师的严格训练。实现转化的关键是训练,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 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教育,特别是品德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品德教育是一个包括知、情、意、行的完整结构。知,就是道德认知;情,就是道德情感;意, 就是道德意志;行,就是道德行为。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作用的过程,它们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共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知、情、意、行全面抓,才能培养出学生完整的品德心理,完善的人格。现在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只是“知”抓得多,“情”、“意”、“行”抓得都不够。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只知受爱,不知爱人;惧怕困难,意志薄弱;语言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等现象,这些都是教育不完善的反映。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可以说行为训练法是养成教育最基本的方法。

训练可以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这种稳固的条件反射是不能靠单纯说教形成的,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所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训练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地就理解了。这时的习惯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将因此而受益终身。

行为训练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行为训练法才能使学生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才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形成他的好思想,好品质。行为训练法比其它方法更有利于形成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高尚品德。人的品德光靠书本和说教是不能形成的,必须经过实践锻炼,必须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行为训练法呢?

  1. 训练要持之以恒。进行训练要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形不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二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更需要我们做持久的工作。有些家长和教师比较性急,总想三下五除二就解决问题,那是不行的。即使学生按你的要求做了,那也只能叫行为,不叫习惯,如果我们想起来就管管, 想不起来就算了,习惯是养不成的。我们一疏忽,学生的行为就会像弹簧一

样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1. 训练要严而又严。训练法要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就要有个“狠” 劲,不见实效不收兵。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因为疼爱孩子,不下了狠心,孩子一闹、一哭、一求饶,家长就心软了,“算了,今天饶你一次,下次可不行了!”,有“一”就有“二”,孩子一次次求饶,家长一次次妥协, 最后什么好习惯也没养成,培养好习惯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孩子不愿意,这时家长就得咬着牙让孩子坚持下去,甚至孩子病了、累了也不例外, 这样才能最终形成良好习惯。

  2. 训练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时需要严格,但只有教师的严格, 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产生“逆反情绪”,你越严我越不按你的要求做, 所以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具体说,应该做到五个结合,即:

  1. 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研究中发现一个规律,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 要矫正就更需要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学生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

  2. 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为了明确要求,我们制订了养成教育内容序列,指导得非常具体,从每个细小动作入手,从坐、立、行、走开始, 对握笔姿势、看书姿势、敬礼姿势都要给予指导,还要教学生学会如何给大人递东西,如何接教师发的本册,如何说话,甚至咳嗽时如何用手帕捂嘴⋯⋯ 有些学生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不给以生活指导,很难形成良好习惯。要学生养成卫生习惯,就要教学生如何刷牙、洗脸、洗脚,如何叠被、擦桌子、扫地⋯⋯如果不手把手地教,学生刷牙就可能横着刷而不是竖着刷,洗脸、洗脚就会弄一地水,擦桌子就会乱抹,而擦玻璃就会越擦越脏。没有指导的实践还可能养成不良习惯,所以在培养习惯时必须具体指导。教师在学校指导,家长在家里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习惯。

  3. 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只要求没检查,要求就容易落空,因此检查评比工作必须坚持下去。我们组织干部、教师、学生三级检查网,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检查评比,做到“天天查,周周评,月月总结”; 学期初重点抓,学期中、学期末,不间断地抓,有始有终。我们还开展了“百分达标”,“红花评比”等活动,评出纪律标兵、学习标兵、文明礼貌标兵等,这是琐碎的工作,但必须坚持下去,它对形成学生良好习惯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但是,检查、评比终究是外力,养成良好习惯还必须靠内因,为此我们把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只有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才会产生美化自我行为的强大动力。我们每次评价都是先搞自我评价,学生平时制作自我评价表,每天记录,一周一总结,事实证明这对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校正学生道德行为是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1. 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小学生自觉性不高,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校必须制订严格的纪律,以此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有了这些规定,可以鼓舞学生

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并提醒学生不做违反校规的事。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制订了校规校纪,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校外行为规范”、“家庭行为规范”等,并制订了相应的纪律,这些规定对保证学生接受严格训练,按正确要求去做,起了辅助作用、制约作用。

  1. 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绝非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需要反复强化,持之以恒地工作,我们坚决反对“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提倡的是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不见效果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