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

养成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有序的,这个“序”是科学的、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研究这个“序”,揭示出这个“序”,并按这个“序”安排内容,使养成教育更科学、更完善。

养成教育是整个德育序列的一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 是完善人格,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人的成长是有序的, 养成教育当然也是有序的,它各部分都有自身的功能,同时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不按其自身的系统安排教育内容,就会使养成教育成为一种无序、混乱的教育,就会破坏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降低养成教育的效果。

事实上,我们不少家长忽视了养成教育的“序”。社会上搞文明礼貌月, 我们就抓礼貌习惯的培养,社会上搞“五讲四美”周,我们又赶紧抓行为美的培养。突击性、运动式打乱了养成教育的序,似乎只要搞搞突击,人的行为习惯就能完满形成,其实就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它把养成教育割裂开来, 如同“一阵风”、“一阵雨”,只是湿了地皮,并未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的身上生根。为了使孩子的好习惯能真正培养起来,就要改变无序的状态,

把养成教育按照科学的序进行排列,使它如同数学、语文的教育内容一样, 各年级有明确的训练内容。一年级培养什么习惯,培养到什么程度;二年级培养什么习惯,培养到什么程度;三年级⋯⋯,把它排出序列,这样我们能按部就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当孩子长大时,已完成了起码的、序列的行为习惯训练,像完成数学、语文教学大纲一样,我们也完成了养成教育的“大纲”要求。

养成教育要序列化,是因为学生成长是个有序的过程。任何一个学生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所以在教育中,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安排内容。养成教育是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培养什么习惯,用什么方法培养,都要事先计划好。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要按科学序列安排,使其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

目前一些教师计划性差,盲目性大,对养成教育随心所欲,不注意序列, 进行什么教育完全由主观决定,甚至是盲目的、被动的。这就必然造成“兵来将挡,水来土湮”的局面,成为“救火式”、“堵漏式”的教育。一些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习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好恶教育学生。自己重视学习就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自己喜爱劳动,就培养学生劳动习惯;自己是个“孝子”, 就注重培养学生敬老习惯。这种教育方法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学生所受的教育往往是零乱的,不完全的,也是无序的。

为了克服养成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必须制订序列化方案。制订序列化方案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另一条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

我们应该研究党和国家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按二十一世纪的要求去规划、制订序列,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任何理想的教育内容能不能被孩子

所接受,还要看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如果只考虑国家需要, 忽视年龄特点,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安排内容过难、过高,孩子感到太难就不易产生共鸣。孩子不认同,硬灌是很难见成效的。哪一个年级安排哪一项内容最符合学生心理实际,还需要研究,要找到“共振频率”,让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产生共振。过高或过低都不会产生共振,最佳的方案是“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

在研究心理水平时要注意时代特点,现在的孩子已不是五十年代的学生了,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与五十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点必须注意。因此安排序列时必须研究当代学生的思想、性格、意志、思维、能力、态度、爱好等等。

制定序列化内容要注意:

  1. 运用“循环说”理论。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是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中、高年级还要经常进行重复训练,否则难于巩固。

  2. 运用“阶段说”理论。小学低、中、高年级要有各自的训练重点, 要研究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注意阶段性,也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联系。

  3. 运用“中心扩散说”理论。行为习惯内容相当繁杂,不可能对所有

内容都细致训练,要抓住中心,中心抓准了,形成了好习惯,就可以把许多其它的好习惯带动起来。因此,制订序列时要分析哪些习惯在什么阶段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

这三种理论都不完善,但都有可取之处,要取其所长、补其不足,使我们的序列既有中心,又有阶段性,还要有必要的循环。进行低层次教育要为进行高层次教育打基础,进行高层次教育也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教育的要求。这样使教育内容既分层次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逐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