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体行为的类型

学生个体行为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

  1. 理想型。即学生有良好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开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2. 缺陷型。即学生个体行为虽没有原则上的错误,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种形态的个体行为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往往表现为言行脱节, 表里不一。

  3. 越轨型。即学生个体行为有经常性地与学校行为规范相对抗的倾向。往往伴有某种恶习,甚至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同流合污。

  1. 学生个体行为的制约因素

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学生个体行为受以下六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 个体价值观。指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所持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是对个体行为方式的根本看法。

  2. 个体需要。指学生个体行为不满足于现状且要改变现状的一种内驱力。它是个体对某种目标(包括合理的与不合理的、现实的与不现实的)的渴求或欲望。

  3. 个体行为能力。指个体实现教育者期望目标所具备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辨别是非能力、鉴别美丑能力以及其他各种技能。

  4. 个体行为方式。指个体实现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的总称。个体行为大体上可分为合规范与不合规范两大类。

  5. 环境情景。指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社会客观现实。包括社会文化、社会风气、传播媒介导向功能、以及家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条件等。

  6. 个体行为支付。指学生个体行为为满足需要的付出的代价。行为支付可分为必要支付和额外支付两大类。

以上六个因素贯穿于学生个体行为的始终。它们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不同类型的个体行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应努力优化各变量,力求实现最佳组合, 以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