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致的

曾经有过一种观点,认为加强“行为规范”训练培养的学生是守纪型的, 它削弱了创造教育,影响了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展开,阻碍了创造精神的培养。教育的实践表明,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人才最优化结构有三个方面:①合理的知识结构;②良好的智能结构;

③积极的个性特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智能结构,积极的个性特征也就成为无本之木。而学习习惯的培养则正是“行为规范”教育训练的重要内容。

比如:生活的规律化,可以在大脑的兴奋和抑制的活动中建立起具有一定节奏的动力定型。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生活方式,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会增大兴奋抑制活动的机能,有利于孩子正常发育。特别是当前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增加的情况下,学生智力因素之间的差异不是那么明显;积极的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却有明显差别,如:学习的兴趣、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劳动的满腔热情等等。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培养具有创造才能所必需的素质,也正是“行为规范”训练的重要内容。

再比如:人才是一个复合体,具体的人才是各种各样的,居里夫人是人才,华罗庚是人才,同样雷锋也是人才。现在,人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而“行为规范”的核心,就是要引导儿童们像雷锋那样去做人。

因此,制定“行为规范”不意味着用繁文缛节缚束学生,搞“封闭式”、“保姆式”那一套。恰恰相反,在实施“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能力。

所以,“行为规范”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创造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