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规范功能

学生行为规范是对学生行为的各种因素的综合调控,其主要功能表现为:

  1. 评论标准功能。《中小学生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小学生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为社会、家庭、学校提供了一个评价中小学生行为的标准。经过行为规范教育后,又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行为标准。

  2. 导向约束功能。《规范》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遵守规范的受到肯定和表扬,违反规范的则会受到否定和批评,乃至处罚。

①矫正调控。即对缺陷型行为的否定评价和矫正。缺陷型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对该类行为的调控要注意以下方式的运用:

第一,预防性调控。在学生不良行为还处于萌芽阶段时就加以控制,力求防微杜渐。

第二,疏导性调控。疏导就是既要重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要重视导之以行,使我们的学生在通情达理的同时,自觉地落实良好的行为要求; 当发现学生中出现不良行为时,就应该及时通过疏导和教育,使学生能从根本上认清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从而自觉改正错误。

第三,巩固性调控。学生修正行为偏差之后,教育者及其组织系统应及时强化使之巩固,形成行为定势,并因势利导,使他们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 引导学生从缺陷型行为向理想行为转化。

②惩处调控。即对越轨型行为的否定评价和矫正。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如果越轨行为所获取的利益大于个体行为支付,越轨性行为就会有禁而不止。因此,只有对越轨性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才能控制这种行为的发生。

惩处型调控要通过三个系统来实现:

①惩诫系统。通过增加学生不良行为的必要支付和额外支付,把越轨型行为控制在最小范围,以防其进一步蔓延。具体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完善硬性制度,建立全面系统的校纪校规,设立正确的个体行为标准模式,使个体行为可以预测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同时,借助校纪校规对越轨型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适当惩罚,促使其向符合规范行为转化。二是完善软性机制, 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和道德意识。通过舆论的抨击以及个体内心信念的转化而达到转化越轨型行为的目的。

②转化系统。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及其组织系统的有效工作,使个体逐步认识到越轨型行为的成因及其危害性,稳定思想情绪,消除心理障碍。进而使学生懂得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以及该采取何种行为方式等。从而从根本上改正越轨型行为,达到同法律认同的的社会价值的和谐。

③内化系统。学生个体不规范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化以后,就应该及时进行价值观和合理需要的教育,使学生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从内心信服教育者的观点, 并把这些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这样,学生的个体行为就有可能从越轨型和缺隐型逐步转化为理想型行为,并内化为良好的行为定势。

当然,惩罚不是目的,而是必要时作为促使学生修正行为偏差的手段。因此,任何对学生的体罚和经济制裁都是错误的。同时,要注意惩处的适度性,过重或过轻的惩处都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1. 激励调节功能。遵守规范会成为学生的动力因素,激励学生努力向上;规范调节着每个学生的行为,使之产生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克服违反行为规范的行为。

激励调控。主要是对理想型行为的确认和强化,促使学生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行为科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行为都是由于激励而产生的。一种需要满足后,便不再是激励的因素,个体必然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作为新的激励起点。另外,需求使人产生某种期望,期望能否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努力,同时,也取决于组织给予的确认和鼓励。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的报酬与其期望值基本相符,个体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如果个人努力没有

成效,或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就会对激励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激励型调控的实施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①期望与目标的关系。人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教育者期望目标的设立必须科学,如果个体认为通过努力有能力达到目标,就会有信心,有决心;如果个体认为目标高不可攀或目标过低,就会失去内部的动力。

②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发现个体行为有某种进步时,就应该及时给予合理奖励,并创造一种情景——因其进步而得到教育者及其组织系统的信任和同伴的羡慕,并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体行为定势。

③奖励与满足个体行为需要的关系。教育者对于学生合理现实的个体需要,应该给予确认和鼓励,并为学生实现合理个体需要提供种种有利条件。如果学生建立了这个反射体系:合规范性行为——奖励——需要的满足,那么,激励调控就能起到强化和巩固学生合规范行为的作用。

除此以外,还应注意激励的平等性。须知理想型行为不是优秀生所特有的,不能忽视后进生的闪光点。对优秀生的良好行为固然要激励,对差生的闪光点更要及时肯定和表扬。所以,需要注意激励的广泛性。实践证明,如果大部分学生认为激励与己无缘,激励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1. 维系团结功能。每个学生都遵守行为规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之活动协调,友爱互助,维系和增强集体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