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教育要解决的矛盾

  1. 要让学生掌握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必须解决外在的 行为规范与学生认识差异之间的矛盾

行为规范教育内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解决学生认识问题,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理解行为规范可分为具体性理解、知识性理解、认同性理解和内在性理解四种水平。具体性理解是凭借具体的道德形象去理解行为规范;知识性理解是学生将行为规范当作一种道德知识来掌握,倾向于去背诵条文,但并未成为自己的道德认识;认同性理解指学生同意并接受行为规范,但这种行为规范对学生来讲仍是外在的,未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内在性理解是指学生已把行为规范的要求内化成了自己的道德观点,它成了自己进行道德评论的标准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小学生对行为规范达到内在性理解的水平。

要解决外在行为规范与学生认识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必须做到三个转化和三个结合:

  1. 三个转化:

①感性行为观念向概念水平的行为观念的转化;

②将外在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掌握的道德知识;

③帮助学生将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观点。

  1. 三个结合:

①理解与感受相结合。掌握行为规范,不仅需要思维上的理解,而且需要心灵的感受。行为规范的理解、学习,务必要生动形象,真切感人,具体形象与抽象道德相结合;

②行为规范知识的学习和行为分析相结合。为了避免将道德知识学习与具体道德问题相脱节,必须如此。要将行为规范与行为表现结合比较,将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结合比较,将遵守行为规范的良好结果与不遵守行为规范的不良后果结合比较,将行为的社会后果和个人后果相结合比较,这对形成学生的正确的行为观念有重大作用;

③行为规范的学习和学生需要相结合。行为规范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社会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个人需要,依据行为规范来调节学生个人的行为。应该让学生理解,行为规范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他们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果学生没有将遵守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那么这种没有道德需要的“道德行为”,只是一种道德形式主义,并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