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山石窟寺和西安州古城
天都山位于海原县的西部。天都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叫金牛寺。为何叫金牛寺,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美丽神奇的天都山上,很久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头高大强壮的金牛整天在山上游荡,山上的奇花异草是它的美味饲料,清凉的山泉是它甘美的饮料。
这头神奇的金牛走动时,每踏出一个脚印,这个脚印就变成一块乳白色的漂亮石头,天都山上的一块块石头都记录着这头金牛当年走过的脚印。后来,金牛走到天都山的簸箕掌这地方,突然陷入厚厚的土层中消失了,它的肉骨化成了金和铜的矿物。从此,天都山的簸箕掌一带,地下藏着大量的金和铜以及其他金属矿,金牛把它的全部血肉化为宝贡献给人们。人们为了纪念它,就在当年金牛走过的地方,建造一座金牛寺。这座金牛寺,现在称为天都山石窟寺。
天都山石窟寺位于海原县西安州古城西 15 公里的天都山上。从天都山口
循沟走进大约 15 里处,在沟北朝南的山坡上,依山势筑台凿窟,沿山建有古寺多处。自沟底向上,有盘山曲径右登临。登上山坡,即可看见一眼泉井, 水质甘甜,长年不涸。泉旁原建有龙王祠。沿着绿山幽径向上走 100 多米,
有寺庙遗址一处,旁立民国三十三年(公元 1944 年)重修天都山诸洞庙祠的
刻碑一道,再往上走约 100 米远,是一处依山削成陡壁修筑的台面,沿着山
长约 50 米,前后宽约 30 米的崖下凿有三个窟。
石窟室平面均呈长方形,宽 3~4 米,深 5~6 米,平顶直壁,室内佛像已没有了。
据那刻碑称这三个石窟洞为三圣殿、子孙宫和白衣大士洞。大士洞内现存有一刻碑,是后人从洞外移进洞内,碑石的文字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再沿山向上行数十米,又依山劈筑一个平台,沿着山长约 50 米,前后宽
20 米,在陡崖峭壁下凿有玉皇大帝,观世音和祖师三个洞。洞窟的平面也呈长方形,宽 5~7 米,进深 9~13 米,窟皆为平顶。窟内早期有塑像,现已荡然无存了。
这处寺院前临深沟约 100 多米,皆靠悬崖 30 多米处,是天都山寺庙群的主体建筑,这就是有名的金牛寺。寺院内立有四块石碑,分别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 1598 年)仲春立《重修西山上亭祠宇记》和《施财姓氏》石碑。
清康熙八年(公元 1669 年)立的《补修金牛洞记》碑刻和光绪九年(公元前
1883 年)立《重修天都山寺庙碑记》。
在天都山寺庙的台院和山坡前,有许多残砖破瓦、琉璃屋脊兽等建筑构件,这是原来的寺窟前台地上的大殿宇遗迹。有碑文记载:“相其山之巅末, 观其势之高下,察其神之大小,由上登下,见其层层居神,迭迭栖圣。至于山之将顶,更有最上一乘烟景迷情,密林雅致,可以居尊祀上⋯⋯”。
可想而知,昔日的天都山寺庙群,挑檐飞脊,雕梁画栋;庙宇雄伟,金碧辉煌,山清水秀,神塑满堂,香火缭绕的繁荣景象。
天都山石窟始建年代不详,但据史料分析,天都山石窟寺开凿年代,当为西夏时期。
西安州古城位于今海原县城西南 40 里,背靠天都山,前临锁黄川,向为“固靖之咽喉,甘凉之襟带”。宋朝时期,西夏与宋在这里进行过争夺战, 是两国兵家必争之地。
西安州古城建址呈正方形,边长约 700 余米,城内有一道隔墙,把古城一分为二南城和北城。北城倾塌严重,残墙仅剩 2~3 米高的慢坡状土垄。南城现存的城墙较好,夯筑的残墙高 4~8 米,开东西二门,绕以瓮城,四周有护城堑壕痕迹。古西安州城地面遗留大量的残砖碎瓦片和器物残片,少数为宋朝时期的遗物,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材料。
西安州本来是西夏南牟会,它创建于西夏开国初期。据《海城厅志》这部史书记载,宋靖康元年(西夏元德八年),即公元 1126 年,西夏国皇帝鬼名乾顺,乘宋金两国交战,乘机攻占了西安州。从此以后,西安州一直为西夏国所控制,并且成为向南侵犯宋朝边境的重要军事据点之一。同时,西夏又在西安州城东南大约 30 里的原属于宋朝的天都寨,设立东牟会城和南牟会城互相成为联手战斗的犄角之势。对宋朝造成极大威胁,宋朝多次出兵争夺。这样,西安州几这易主,双方互相争占。西安州军事地位的重要及西夏强大对宋朝形成严重威胁。
现在古城遗址是清朝那次大地震后遗留下的残垣断壁。西安州古城对研究古代城市建筑以及各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仍有一定的实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