昫衍故城

距盐池县城 30 多里的西北柳杨堡乡张家场村西面,有我国河套地区一座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出上文物最为丰富,经过专家们考证,这里是一座秦汉时期的古城遗址,即咰衍县故城。古城地呈长方形,东西长 1200 米,南北

宽 800 米,总面积约 96 万平方米。古城墙塌毁后己被流沙淹埋,仅存隆起的慢坡状沙梁,从现存状况上分析,城门向东开。在古城东南附近,有汉代墓葬群。城的东面一带,已经发掘出牛、马、羊等牲畜骨骼,且数量大,多达数万多件。

在古城内外出土文物中,主要是秦汉时期的文物,其中又以各种货币为最多,已挖掘出土的货币约 1000 多公斤。这些货币种类也多,有“货布”、“货帛”“大泉五十”、“大布黄千”、“一刀平五千”和“契刀五百”等10 多种。其中以“货布”数量最多,“货帛”次之,“大泉五十”和“大布黄千”居第三位,“一刀平五千”和“契刀五百”数量最少。在古城遗址内外,地下散布着大量的货币,稍为挖掘,随时可有收获,被人称为“古钱币城”。在土城遗址废墟上,遍地都是秦汉时期的绳纹陶器碎片和大量的残砖碎瓦。从这些碎瓦中发现有卷云纹瓦当的绳纹板瓦、小筒瓦等。在碎砖中发现有花纹空心砖、铭文空心砖等。铭文空心砖上刻的文字仍清晰可辨,大多是汉代常用的“大富昌、子宜孙、乐未央”等吉祥语。古城内出土砖瓦的纹饰和型制与关中地区出土的秦汉砖瓦相比较,几乎完全相同。近几年来,我国考古学家又在古城发掘考察,获得汉代印章 200 多枚,这些印章大致可分

为龟形钮、桥形钮、孔形钮以及两面印等几十种形式。这些印章全是铜质, 除刻有人名外,还刻有其他符号的,为研究秦汉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城内出土文物中,还有两件人字形铜齿轮,这两件铜齿轮与陕西省博物馆所藏的汉代人字形齿轮和山西省永济县出土的西汉铜质人字形齿轮形制完全一样。

昫衍古城出土文物中,还有三楼箭簇、带钩、盖弓帽等兵器及小型编钟、铺首、铜镜残片等铜器。这些文物都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为古城遗址断代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

古城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是古代昫衍戎族活动的区域范围以内。据《史记·蒙恬传》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蒙恬率军四北出击匈奴,沿黄河“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汉书·地理志》亦载, 西汉时期北地郡在昫衍戎族活动过的河套地区设置昫衍县。因此,初步推断, 盐池县张家场古城遗址即是秦汉时期的昫衍县故城。

盐池县是鄂尔多斯高原的边缘地带,海拔在 1200~1500 米之间。夷平的高原上,组成物质为疏松的砂岩、页岩,极易风化为沙粒。只要地面植被受到破坏,风把细沙刮走,留下粗沙,年复一年,便成沙地、沙丘或沙梁。这里地表几乎看不见河流,即使有也是时令河。宽浅低洼的谷底散布着湖沼、海子,因水分不断蒸发,湖水含盐浓度很大,多成盐池或干盐池。盐池县即因境内多盐湖而得名。

盐池县城东、北、西南有 10~20 个大小的天然盐湖。自汉代以来在此设置盐官,博产广销,为地方收入与边防军饷之重要来源。汉代开采的大盐地, 北距内蒙古二道川著名食盐产地北大池,仅距张家场古城遗址 20 余里,这也证明秦汉时期在此设置昫衍县城。

昫衍县是在秦统一后设置的最早的行政机构,是宁夏境内最早时期设置的县级行政机构之一。东汉初,随着大规模的郡县合并,昫县废除。这一行政名称,先后存在了 200 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