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渠新貌

九曲黄河,从甘肃和宁夏的交界处黑山峡冲击峡谷,浩浩荡荡流进宁夏的中卫、中宁平原,然后穿过青铜峡,涌入银川平原,接着婉蜒北上,出石嘴山口,离开宁夏,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经宁夏段,两岸平原沃野, 自秦汉以来,就引黄灌溉,宁夏平原面积约 1.4 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总

面积 25%,黄河水在这里通过纵横交错的条条渠道,流进农田,滋润着 300

多万亩的锦绣田园,居黄河流域自流灌溉面积之首,是我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

宁夏地区开渠引黄灌溉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开凿引水渠道是秦渠,公元前 224 年,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为了防止匈奴奴隶主的骚扰和掠

夺。派大将蒙恬率大军 30 万之众,“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夺回了黄河以北至阴山一带地区,设置管辖 44 个县的北地郡。现在宁夏地区在北地郡中部。秦始皇派长子扶苏监督蒙恬军队,屯军垦殖,就在今的青铜峡、吴忠、灵武一带挖渠引黄灌溉,这条渠称为北地东渠,也给当地人民受益。秦朝灭亡之后,这条北地东渠仍然发挥作用,为人民带来好处,当地人民为了纪念秦朝挖渠灌溉的功绩,把北地东渠称为“秦家渠”,也就是现在的秦渠。

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平定匈奴以后,又在今宁夏一带设置朔方郡,大规模移民开垦农田,在秦渠上游,青铜峡口修筑了引水坝,在青铜峡河东开凿了汉白渠,长 250 里,大小支渠 369 处,统称为汉渠,这是宁夏平原首次大规模引黄灌溉。

到了公元 820 年,唐代李听任灵州大都督府长曳的时候,对已荒淤了的汉代光禄渠,进行大规模的疏浚延伸,成了宁夏当时最长的一条干渠,称为“唐徕渠”,总长 400 里,大小支渠 808 处。这条渠直到今天仍然展示它的雄伟风姿。

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公元 1264 年 5 月到宁夏任河渠副使,负责修浚因长期战乱破坏淤塞的渠道。当时汉延渠、唐徕渠等诸渠均都淤废,不能发挥原有的灌溉作用。有人主张废弃,另开新渠,郭守敬不同意,认为另开新渠既费工又费时。他实地考察地形水情之后,提出:“固旧图新”的方针, 在旧渠道引水处筑堰提高水位,将原有的渠道挖深,建立水闸,不到两年的时间修浚了唐徕渠,汉延渠等大干渠和许多支渠,使汉唐古渠又发挥了作用。银川平原农田又成良田。原来四处逃荒的农民又纷纷返回家园,重耕农田。宁夏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水利科学家的功绩,为他建造了一座“祠”。

综观宁夏黄灌渠区的历史,几经兴衰。太平盛世时,兴修水利,造福人民;乱世时,水利荒废,农田荒芜,人民四出逃荒。到了近代,中国军阀割据,战乱不止,黄灌几乎全部淤废。

到解放前夕,古老的宁夏黄灌区,原有的 30 多条渠道只剩下 10 多条,

而且这 10 多条也多半淤塞坍塌,残破不堪。到 1949 年,宁夏平原引黄灌溉

面积只剩下 193 万亩,整个秦汉渠灌溉区只有 25 万宙耕地,亩产粮食仅有50~100 公斤。

“天下黄河富宁夏”在旧社会只不过是劳动人民的愿望而已,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消灭压迫和剥削,才变成现实。1958 年动工修建的青铜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以灌溉为主,才真正发挥了黄河自流灌溉效益。对秦渠、汉渠、汉延渠、唐滦渠等进行修复,新建东干渠、西干渠等新大渠。修复和新开共有 14 条主干渠,支渠、农渠、毛渠、斗渠以及大大小小的排水沟达数千

条,组成了沟渠纵横交错的排灌网。最大的唐徕渠,干渠长达 154 公里,可

引水量 160 立方米/秒,灌溉面积达 108 万亩。其次是惠农渠,流经青铜峡、

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石嘴山等 6 个县市,干渠长 140 多公里,灌溉面

积达 75 万亩。最古老的秦渠原来是弯弯曲曲长达 71 公里,经过修整去弯截

直缩短到 45 公里,灌溉面积由原来的 14.5 万亩增加到 36 万亩。宁夏现在黄

灌区各种排水渠总长度达到 770 余公里,排水能力每秒 500 余立方米,数百个积水湖沼被疏干了,千年的荒湖碱滩变成了田园。你若乘飞机经过这里, 从高空向下俯视,好似银链闪闪发光。每到夏末秋初,小麦将要成熟,水稻刚插下秧苗的时候,金黄色的麦穗在和风的拂下摆动,发绿的秧苗一排排, 一行行,金波绿浪织锦绣,天光水色相辉映。好一幅田园美景,不是江南, 胜似江南。

如今黄灌区,小麦平均亩产已达 350~400 公斤,水稻平均亩产超过千斤,跃居全国水稻单产榜首。宁夏黄灌区以不到全区总面积的 25%,而生产出粮食占全自治区粮食总产量的 81%。

宁夏引黄灌溉渠自古以来又是旅游景点之一,“汉渠春涨”是宁夏八景之一。明太祖朱元璋第 16 子庆王朱古渠新貌 - 图1受封宁夏,曾赋诗赞曰:“神河浩浩来天际,别络分流号汉渠。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是耕锄。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风柳眼舒。追忆前人疏凿后,于今利泽福吾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