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俗
回族先民来自中亚细亚、波斯、阿拉伯等地。起初,他们都使用波斯和阿拉伯语,直到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虽然有不少回族上层人士为了仕进学习汉语,但在民族和家庭内部仍主要使用波斯和阿拉伯语。后来,在长期与汉族杂居,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通婚,并共同参与征战、守备屯田和流动经商等,用波斯和阿拉伯语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回族在中国的土壤上形成发展,势必最后以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他们又夹杂着大量只有在穆斯林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其中突出的有:
-
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等外来语汇。例如伊斯兰教每天定时礼拜五次,
称“晨礼”为“榜多德”(波语)或“发吉勒”(阿语),称“响礼”为“撇申”(波语)或“祖呼勒”(阿语),称“晡礼”为“底盖勒”(波语)或“阿苏勒”(阿语),称“昏礼”为“沙母”(波语)或“阿沙衣”(阿语)。在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中也大量使用阿、波语汇。如,称“朋友”为“朵斯梯”, 称仇敌为“杜土曼”,把礼拜称“乃玛孜”,星期五聚礼日称为“主麻日”, 把星期一称“杜什把”,星期四称“盘什把”,星期二称“谢闪拜”,把知识多念经文的多称为“耳林大”,蔑称“猪”为“狠贼惹”,把世界称为“顿亚”,把婚姻叫“尼卡哈”,把谢谢称为“塞瓦布”。
-
中西合壁、汉阿语搭配,冠以汉语。如克塔布——经典、书籍(汉文经书则称“汉克塔布”)。改莱目(改郎)——笔(阿訇以刀削竹笔写字,
称“竹改郎”,自来水笔原先是外国输入,称“洋改郎”)。埋体——死者,
遗体(送葬、出殡则称“送埋体”)。
- 纯属汉语而另有含义。如,亏心——指处境困难可怜(汉语原指行为不轨,出了差错而问心有愧)。计较——指严格律己(是褒意词,而汉语原意常作贬意词,表示患得患失,个人考虑太多)。看守——指品德修养,遵经办事(汉语原意含守卫、监视、防范的因素)。归真——死亡(意思是回到真主那里)。无常——死亡(可能出自古代传说的影响,认为人死亡时有无常鬼来勾魂,借“无常”作为避讳“死”的婉辞)。冲洗——指男性穆斯林沐浴(做大净,阿语称为“务斯里”。冲头——指女性穆斯林沐浴。水房
——专指清真寺里的沐浴室。上述语汇要谨慎使用,穆斯林乡老十分重视, 如有不懂这些词汇的回族青少年到寺里沐浴,把“水房”称“澡堂”,不说“冲洗”而称“洗澡”,就会引起反感,受到斥责。
-
用汉语表述的经堂语。如,奴婢(奴辈)——穆斯林群众对真主的自称(有时亦用阿语“阿布社”或波语“榜得”自称)。教生——穆斯林对先知穆罕默德的自称(意思是跟随先知的教徒或民众)。这两个同汇不能张冠李戴,颠倒互换,只能自称“真主的奴辈”、“先知的教生”,不能说成“真主的教生”、“先知的奴辈”。知感——深深感谢(对真主表示,如“知感主”)。口唤——指真主的召唤(如“主的口唤到,我听从”),也指对某事赞许或认可。参悟——指宗教修身中对真主的恩惠、权能多静思默想(可能出自佛家“参禅悟道”用语的影响)。
-
把宗教术语借来表示时间概念,主要是用于拜功的名称,如:
我前天“虎伏摊”后(夜间)从兰州上火车,今天“微申尼”(中午) 时抵达北京。
我想找到他,必须在“微申尼”(中午)以前,要不,就在“沙母”后
(日落时)直接到他家去。
我每天“榜布多”(拂晓)前在草坪锻炼,“底盖勒”(傍晚)以后还到街上散步。
由于这些拜功的名称众所周知,概念清晰,听起来便能完全理解而不必求助于翻译解释。这也反映了宗教生活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