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的民俗与旅游

一、宁夏回族风情 塞上江南

滔滔黄河,巍巍六盘,雄浑壮丽,峻峭贺兰,无垠草原,分外妖烧;千里沃野,茫茫沙海,金光泛泛。眺望这山川秀丽的宁夏,不由得使人想起唐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我国西北腹地、黄河中上游。南接甘肃,东连陕西,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首府银川市,辖 4 个市、2 个地区、15 个县。人口 465 万(1990 年),面积 6.64 万平方公里。

宁夏形似枣核,两头尖,中间大,东西宽 45~250 公里,南北长 465 公里。地势南高北低,由北向南可分西北部高原、银川平原、贺兰山地、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地区;黄河经黑山峡进入宁夏,纳各支流后北上,又有秦渠、汉渠、唐徕渠长流不息,构成通常所说的“塞上江南”。不同类型的地区,形成不同特色的景观,使宁夏秀美抬人。宁夏深居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冬长严寒、夏短酷热,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蒸发强烈,无霜期短而多变等特点,年均气温 5~9℃,昼夜温差较大, 故有民谣流传:“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黄河如带,贯穿全自治区,气候于而土壤不旱,地势高而气候不寒,真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 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盛产稻麦、瓜果,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宁夏物产丰富,被誉为红、黄、蓝、白、黑的“五宝”,久负盛名。矿产资源近 50

种,各地有不同类型矿产地 300 余处。已探明储藏量的有煤、石膏、石油等

17 种。煤是宁夏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煤质优良,品种齐备,储藏量居全国

第 5 位,特别是太西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宁夏,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像一颗被埋没的明珠,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建立了能源、电力、轻纺、机械、冶金、化学、建筑、交通等工业,为宁夏现代化建设打下了物质基础。

宁夏紊以“塞上江南”闻名于世。那么,这一美称是怎么得来的呢? 宋代著名地理志《太平衰字记》有这么一段记载“灵州(指令宁夏北部

地区)本杂羌戎之俗,北周大成一年(公元 579 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比,因谓之塞北江南。”1400 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江南已成繁华之地,开始为统治者瞩目、为世人所称道, 所以在南方入迁来较多时,便得了这么个雅号。据此,“塞上江南”的原始意义仅着眼于居民来源、语言风俗等方面。以后,随着唐代唐沫渠灌区的大规模开发,稻麦面积迅速扩大,粮草充盈,士马强盛,民食充富,而且水乡景色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给“塞北江南”增添了更多新的含义。唐代中叶韦蟾的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骑铁衣鸣”。

宁夏是我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引黄河水灌溉已有 2000 年的历史。早在秦朝就在此设郡县,行“屯垦”,引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修筑长达百余公里的秦渠和汉延渠。把原先的茫茫草原,改造成为我国西北最古老的大灌区之一。汉武帝时又建汉渠、光禄渠、美丽渠、七星渠等。两汉盛世,已经出现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人们把这里与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关中相提并论。唐代对已淤积阻塞的光禄渠进行疏浚,伸延 300 多公里,并赐名唐徕渠,成为迄今最大的古灌渠。明清两代

又修筑惠农渠、羚羊夹、羚羊寿等渠,历经盛世治理,黄河灌区渠道纵横, 稻田遍布,一派江南风光。

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使宁夏平原成为发展自流灌溉的理想地区,其自然条件之优越,可与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埃及的尼罗河沿岸绿洲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