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武当庙

大武口武当庙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西北的山坡上,俗名寿福寺。又由于地处大武口的西北,又称为北寺。这座小山,当地人称为武当山,武当庙由此得名。这座寿福寺背靠贺兰山,山上林木苍翠,山下泉水潺潺,景色十分美丽。

大武口的武当山虽不能与湖北省著名的武当山相比,但这里的寿福寺(武当庙)在西北地区是重要的寺庙之一。

据《平罗记略·武当山配殿落成碑记》记载:“邑有武当者,连亘贺兰山,因祝元武之像而名之也。香火之盛,历年久已,至乾隆 40 年,山口石壁, 忽现佛像三尊。前禅师省仁于元武殿之后凿石拓土,劳适大殿五楹(一楹为一栋)供佛像于其中,疾病苦危,有求必应。”这段话虽然有神奇的色彩, 但它告诉我们,武当庙原来是道教寺观,而到了乾隆年间已演变为佛教的寺院。由于它神奇的传说,吸引周围几百里的善男信女到武当庙烧香拜佛,求神灵保佑。特别是每年阴历四月八日的佛诞,贺兰山前后几百里的汉、蒙人民,云集于武当山,朝山拜佛,人群延绵数里之长,武当庙香火缭绕,空前旺盛。人们称这日为朝圣日。

武当山的寿福寺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存清嘉庆 14 年(公元 1809 年)《武当山建立狮子碑记》称,武当山庙乃“山林古刹,西夏名兰”,清乾隆三十年之间,省翁大和尚驻锡于此,“发愿建寺,大佛殿宇三转五楹,岿然壮丽, 矗立云霄”。更兼蒙古人等皈依瞻拜,则绵绵而不绝矣。

为何要在石嘴山的武当山建庙?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康熙己巳年,即公元 1689 年,石嘴山的巡边士兵,每夜都在山麓巡逻,常常听到“背上我”的呼叫声。有一天夜里,士兵们听到呼叫后,随口答应,顿时,一个士兵的背上就出现了一个人,只好把他背走。并问背上的人,你家住何处, 姓什么名,为什么半夜三更一个人在这里?但始终未听背后的人回答。背走数里地,感觉越背越重,最后走不动了。士兵怒气冲冲地说:“你是石头人呀!怎么不说话。”语声未落,背上的人落地。士兵点着火把一看,原来是一尊无量寿佛石像。恰好此处山侧有一个岩洞,他就把佛像放置在岩洞中。到了癸末年,平罗的清军驻守官兵,在贺兰山围猎,突然看见祥云瑞气,笼罩群峰,还隐约听到兵器碰撞声和马蹄噪杂声,大家觉得奇怪,就分头在山林深处觅寻,终于在山洞中又发现这尊无量寿佛像,大家就把它背回来,越背越重,行至黑塔墩,就背不动了。当时,有位善行居士提议,此处土地平坦宽阔,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寺庙,安置无量寿佛像。但由于没有水,无法施工。于是,他们就默默地祈祷,求神佛显灵相助。祈祷片刻,土地湿润, 往下挖掘,地下立刻就涌出一股喷泉,泉水清澈甘甜。于是,人们就在这里搭棚住下,破土动工。用山上的石头垒砌墙基,用黄土夯筑墙,建造寿福寺。从此以后,寿福寺多次扩建,在清同治癸亥年,即公元 1863 年,寿福寺遭受一场大火,后又募捐重修。

石嘴山武当寺坐南向北,是一个由前后四进院落组成的建筑群体,左右对称。进了山门,穿过大殿,就相继看到了观音楼,无量殿,宝塔,大佛殿

等。这些建筑均位于建筑群体的中轴线上。两侧有钟鼓楼、五佛殿、五蕾殿等。山门、观音楼为 2 层歇山顶建筑,钟鼓楼是之层十字歇山顶的亭式建筑,

重檐飞脊,玲球剔透,精巧秀丽。大佛殿前矗立着一座 5 层宝塔,塔高 20 米,用砖砌的楼阁式塔,平面呈正方形,四壁门洞山轩,使塔身形成许多梭角,其结构与银川市的海宝塔十分相似,只是比海宝塔矮小,但仍是古朴壮观。整个武当庙寺院建筑群高低错落,前后有序,庄重威严,结构紧凑,布局合理,非常壮观。虽属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但格外端庄秀丽,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