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古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它的雄伟壮观,举世闻名。万里长城从宁夏绵延而过留下了它不少遗迹。有战国秦长城、隋代长城和明长城。

宁夏战国时期的秦长城从甘肃静宁县进入宁夏的西吉县南部,然后折向东北,绕固原城后,经城阳等地,进入甘肃省镇原县,全长约 400 余公里。这段战国秦长城,残高 2~1O 米,城墙基宽 6~8 米;内为缓坡,便于上

下,外墙壁陡立垂直,利于御敌,易守难攻。城墙上的敌台残高 5~20 米, 墩台面外凸,间距 200 米左右。台上的守城士兵,可以从突出的垛口进行侧翼射击。这是一种“两台相应,左右相救”的兵法在军事工程上的应用。这段长城根据地势,因地制宜修筑,全是就地取土,夯筑而成的城墙。长城沿线的峰火台、兵营城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宁夏固原地区的古长城,始建于惠文王更元初年,即公元前 324 年,秦昭王(公元前 306 年—公元前 251 年)时,才相继完成。到了秦始皇时、对长城加以修缮,成为万里长城西部中的一段。秦长城是我国古老长城最古老的一段,从这段长城遗迹可以看到,当时秦国统治者光辉的军事思想和雄才韬略。

自秦始皇,汉武帝修筑长城之后,以明代修筑长城(明时称为边墙)的规模最大。明朝为了防御逃回漠北的元朝蒙古贵族南下骚扰和掠夺,从洪武到万历的 250 年间,曾先后 18 次大规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全长 12700 多公里。

明朝为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调遣长城沿线兵力,经常修缮长城关隘工程,并在长城沿线设有九镇,每镇设总兵领辖,其中宁夏有二镇:

宁夏镇。总兵驻地在今银川市,管辖的长城东起大盐池(今盐池县境内), 西至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全长 1000 公里。

固原镇。总兵驻地在今宁夏固原县,又于此设总制(兵部尚书兼任), 统辖甘肃、宁夏、榆林三镇(亦称三边)。固原镇管辖的长城,东起陕西定

边南山口与榆林相接,西达皋兰与甘肃镇相接,全长 500 公里。明代在宁夏境内修筑的长城,主要有以下几段:

西长城。从甘肃靖远芦沟界进入宁夏中卫县,逾河东北上贺兰山,长约400~500 公里。嘉靖以后,宁夏镇对原有的边墙逐年又进行修茸,而且还加筑新的。贺兰山北端,自三关口至红果口,因山势险峻可以利用,仅在山东麓诸口和人马可逾之处修筑短墙。谷口之内修筑 1~4 道墙堑不等,都是就地取材,而且多为土筑而成,只有个别地方用石头砌制。西长城沿线有胜金关, 赤木关(今三关口)和打硙口(今大武口)等 3 个重要关隘。

北长城。是宁夏镇在北部修筑的长城,又分为“旧北长城”、“边防北关门”墙和陶乐县境内的“长堤”三段。

东长城。在宁夏黄河以东,宁夏镇曾在这里修筑过两道长城,即“河东墙”和“深沟高垒”。

河东墙,据《弘治宁夏新志》载:“自黄河嘴(今灵武横城)起至花马池(今盐池县东)上,长三百八十六里,筑于成化十年”是宁夏明代长城中最长的一段,因在黄河以东,故名。

此外,有成化年间修筑的从甘肃景泰县进入宁夏中卫并沿黄河北岸至广武(今青铜峡县境)、长 50 余公里的“城西南墙”,有嘉靖十年(1531 年) 修筑的自大坝(今青铜峡县境)至三关口(今银川市西)、长 40 公里的“西关门墙”及嘉靖九年修筑“北关门墙”。这些长城全部用土版筑,外表未用砖包,今大部保存尚好,是驰名世界的明万里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