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承天寺塔

银川承天寺塔,俗称西塔。始建于公元 1050 年,是西夏第二代皇帝毅宗谅祚纯佑天庆元年修建的。谅作一岁登基,其母没藏氏被立为皇太后,皇太后为保其子圣寿无疆,西夏江山永延坚固而修此寺塔的。同时还并以金棺银椁,安放佛顶舍利埋于塔下。

承天寺塔与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护国寺,甘州(今甘肃张掖)的卧佛寺,同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反映西夏党项族对佛教的信仰。承天寺塔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佛教寺院。前院有五佛殿,承天寺塔;穿过砖雕垂花门,进入后院,有韦陀殿、卧佛殿。这座外观 13 层,内为 11 层的砖砌楼阁式佛塔,

呈八角形。全塔通高 64.5 米,比海宝塔高出 10.6 米。在银川市老城街头, 随处都可以看到这座挺拔的承夭寺塔。登塔眺望,古城全境尽收眼底,塞上江南景色,令人神驰,微风吹来,塔铃叮当,晨钟暮鼓,愈显出禅院的幽静。“梵刹钟声”被誉为宁夏八景之一。

关于没藏氏皇太后所以要建舍利佛塔,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西夏开国皇帝鬼名李元昊立国之初,建官制,设兵防,创文字,兴学校, 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西夏典章制度,开拓了广阔的疆域,使西夏繁荣富强, 西夏的实力能与当时的辽(后是金)、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重演出华夏一出“三国演义”。李元昊在立国过程中,依靠野利胜荣,野利遇乞兄弟对付辽和宋,特别是西夏与宋的几次大战役中,野利兄弟屡建战功,同时手中拥有重兵和分掌西夏的左右厢兵,建国之后,李元昊惧怕野利兄弟的权力会危害皇帝地位,有意削弱野利兄弟势力,先后借故杀死野利兄弟。

李元昊杀了野利兄弟后,为了安抚野利族人,把野利遇乞遗孀没藏氏接进宫中居住。元昊见没藏氏姿色美貌,就与她私通。李元昊与没藏氏出猎途中,没藏氏在两岔河生一子,以其河名取其子名为谅祚,即两岔河之意,小名为宁全哥,西夏语意为“欢喜”的意思。

元昊与没藏氏私通生了谅祚,当时作为皇后的野利氏(野利兄弟之妹), 知道后非常气愤,想把没藏氏置于死地,但又念没藏氏是自己兄弟的遗孀, 产生怜闵之心,不忍再以加害。于是把没藏氏送入兴州戒坛寺当了尼姑。没藏氏尽心修道,法号为“没藏大师”。

当儿子谅祚继承皇位,当上皇帝后,没藏氏被封为皇太后。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龙运久长,福寿无疆,就在谅祚即位那年,建造了承天寺塔。希望通过诵经念佛,保佑西夏江山万代传。

承天寺塔建成后,没藏氏和谅祚皇帝经常到这里来听高僧讲经。1058 年,谅柞派遣使臣来到宋朝京都取大藏经、经贴、鉴牌等物,并把大藏经译成西夏文,让高僧在寺中用西夏语诵经。

在虔诚崇信佛教环境中,谅祚长大成人。他不满舅舅没藏讹庞国相专权, 决心清除没藏氏族。有一天,谅祚召讹庞进宫议事,讹庞刚来到殿上,就被宫中侍卫拿下,以谋反罪杀之,并将其全家斩首,废黜讹庞的女儿没藏后, 结束了没藏氏族专权局面。

谅祚执掌国政后,与宋议和。派使臣向宋献马。并从未求得九经、唐史和《册府元龟》等书,珍藏于书阁,把中原的文化大量引人西夏,又恢复汉礼和中原衣冠,请宋派工匠到西夏国传授技艺,要求汉佛经专家去西夏讲经学。谅祚重用汉族文人,许多汉族文人前来兴州府(银川)做事。谅祚加强文治武备,使西夏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承天寺塔是目前我国唯一有修建年代记载的西夏古塔,原塔几经被毁。到了明朝初年,承天寺已毁,只剩下“孤塔一座”。朱元璋第 16 子朱西夏承天寺塔 - 图1封为庆王,封地在宁夏地区,王室初建在韦州,1401 年迁至宁夏(今银川市), 对承天寺塔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并且增设了殿宇。清乾隆三年(公元 1739 年)11 月,宁夏大地震,塔和寺殿均毁,直到清嘉庆 25 年(公元 1820 年)才重新建造。

今存的承天寺塔虽非原建筑,但仍保持了西夏原塔的基本构造。塔总高

64.5 米,是砖砌 11 层八角形楼阁式塔。塔室呈正方形,每边长 2.1 米,面东的一壁有一佛龛。培室内采用“厚壁空心式”的木板楼层结构,通过木梯可以盘旋上登直达顶层。塔身的每层收分较大,塔的立体轮廓呈角锥形。塔的 11 层之上,挑出 5 层棱角牙砖,在上面是八角攒尖的绿色琉璃刹座,其上再立塔刹。塔的外形简洁明快。琉璃的塔刹在太阳映照下,如同闪光的翡翠, 晶莹剔透。承天寺塔在花檀树樟,参天古木,自云蓝夭的衬托下,更显得挺拔秀丽。每层塔角悬挂的风铃,在徐徐微风拂动下,发出悦耳动听的铃声, 似乎在向游人倾吐久远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