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768~824)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少孤,刻苦自学。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极论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及宫市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长庆四年(824)正月去世,谥曰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古文家李翱、皇甫■及著名诗人张籍、王建、贾岛、李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 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 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均以发扬儒道为根本,虽有不少封建说教成分,但能针砭时弊,其中有些见解至今仍可供借鉴。其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

《柳子厚墓志铭》等,或叙或议,笔锋均带感情,除对所写人寄予满腔同情外,于社会黑暗和腐败现象亦多有揭露,充满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除贯彻其务去陈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张外,尤善于锤炼词句,推陈出新。其所创制的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 至今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明末选辑唐宋文取八家,韩愈为首。韩诗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因存在以文为诗和追求僻字险韵的倾向,成就不如其散文。韩诗对宋诗影响颇大。传世集本有宋廖莹中《昌黎先生集》及近人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等。

(裴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