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南

中国史籍所载 1~7 世纪印度支那半岛南部的古国名。三国时康泰(见朱应、康泰)的《扶南传》、万震的《南州异物志》以及陈寿的《三国志》已见著录(或谓东汉杨孚的《异物志》最早)。又作夫南、跋南。学界多主张该名系吉蔑(khmer,今译高棉)族古语 Bnum(Vnun)或现代语 Phn■m 的对音,意为“山岳”。约在 1 世纪初建国。其领土当包括今柬埔寨以及越南南部、泰国东南部一带,鼎盛时达老挝南部、泰国西部乃至马来半岛南端。

自 223 年(三国孙吴黄武四年)至 588 年(南朝陈祯明二年),扶南不断遣使来华,同时也与贵霜王朝有联系。3 世纪中期,朱应、康泰奉吴大帝孙权之命出使该国,回国后著有《扶南传》、《扶南异物志》。504 年(梁天监三年),梁武帝曾授其国王■陈如■耶跋摩(Kaundinya Jayavar-man) 以安南将军、扶南王之号。扶南和中国的经济、文化联系颇为频繁。“扶南大舶”远近闻名。“扶南乐”早在三国时即传入中国,隋代和唐初被列为九部乐之一。南北朝时期,扶南僧人来华在扶南馆等处译经,番禺(今广东广州)的佛寺中曾供有扶南国所造石像。6 世纪下半期,其北部属国真腊崛起, 扶南的都城南徙,与中国来往渐稀。唐武德、贞观间曾再度来朝。迄 7 世纪中期,遂为真腊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