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专称以西域胡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杂胡,或称羯胡。东汉末至隋唐时,此名有时用为对北方诸族的泛称。作为魏晋十六国时“五胡”之一的羯胡,有谓源于西域月氏诸胡,即所谓昭武九姓,曾附属于匈奴, 故又被称为“匈奴别部”。匈奴衰亡后,南匈奴及一些原附于匈奴的部众, 于晋初大批内迁,有十九部,其中力羯、羌渠两种可能与羯胡有关。有的旧史解释族名起源,说他们主要分散居于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羯室,因号羯胡。此外,今山西、河北及陕西渭水北诸山间也多有此族。他们与汉族杂处,主要从事农业,多山居,为汉族地主所奴役。相貌特征为深目、高鼻、多须,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晋永兴二年(305),上党武乡羯人石勒等起兵反晋,319 年建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后赵末年,冉闵起兵,滥杀胡羯二十余万,其中因高鼻、多须被误杀者近半,羯胡势衰,后渐融入汉族之中。到隋唐时,羯或羯胡之名基本上变成了对北方诸族的泛称。
(周伟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