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貌类型图的编制

地貌类型图是最常用的地貌图,它是以地貌类型为主要标志而制成的图件,编制程序可分为准备阶段、野外填图和室内清图三个阶段。

(一)制图程序1.准备阶段。

  1. 选择底图:底图是作为分析制图区的地貌、野外填图和室内清图的基础图件。因此底图的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成图的质量。好的底图要求有精度较高的地形图,它应有等高线、几何投影、坐标及比例尺等。选择底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制图目的要求而定,如果用于基层生产部门的,应选用大比例尺;如果用于指导生产或进行规划的,则用中小比例尺。但要指出, 成图的中、小比例尺,在起草时应用比它大的比例尺,如成图是 1∶50 万的, 起草时用的底图应该是 1∶20 万,甚至 1∶10 万。因为较大的比例尺能在图上标出较多的内容,类型界线和地物位置也较准确地标出,当最后缩成 1∶ 50 万的成图时,内容会较丰富,界线等也较准确,当然部分内容因过多而会被删除。

  2. 进行地形图(底图)的判读和卫片、航片的解译。

  3. 对其他图件的分析:包括与制图区有关的图件如地质构造图、岩性图、第四纪地质图、水文地质图、气候图、土壤图、植被图等都是获得地貌制图信息的资料。

  1. 野外填图阶段。

野外填图的内容和方法与地貌野外调查大致相同,但尤须注意详细标定各类地貌界线及地貌特征,对典型的地貌剖面要作详细测量。

  1. 室内清图阶段。
  1. 首先将野外填图的原始资料与室内资料作分析对比和复核校正。

  2. 确定制图区内的各种地貌类型,按分类系统订出制图区的分类系统及相应的图例系统。

  3. 进行图例设计。

  4. 按订出的图例最后清绘成图。

  5. 如果要求成图的比例尺小于填图的比例尺时,应先将后者初步清绘,再进一步查看哪些内容过繁,给予精简,最后缩小到成图的要求。成图后允许保留的最小面积为

    0.4 平方厘米,长形的最小面积为 0.6 平方厘米。

(二)制图成果

  1. 主要是地貌类型图(附剖面图或柱状图)。

  2. 附上地貌类型图说明书:它的内容要求简练,具体包括:

  1. 区域地理概况:制图区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及研究程度。

  2. 制图的依据文献、制图过程。

  3. 地貌结构与形成:①地貌的基本特征。②地貌形成因素:大地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外力作用的影响。

  4. 地貌类型的分析(重点):制图区的图例系统和各类地貌的形态特征以及计量分析。

  5. 地貌发育史。

  6. 地貌与生产建设的关系:地貌与农、林业,地貌与城市规划及工程

建筑,地貌与旅游,地貌与矿产。

  1. 结束语。说明书的最后附主要参考文献。

(三)地貌类型图的地貌分类系统

拟定地貌分类系统是制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所谓地貌分类系统是将世界上各种大小地貌接形态成因原则,组合成不同等级的类型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的各种地貌,既有它本身的独立性,又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但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的分类系统,原因是各家对分类原则的掌握不同,加上内、外力作用在分类中如何结合是个复杂问题,因此给分类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认为大型地貌主要取决于内力因素,中小型地貌则以外力因素为主导。我国的地貌分类系统在 1980—1988 年编制全国 1∶100 万地貌图时,曾经在“中国 1∶100 万地貌图制图规范”(草稿)中拟出。现将要点介绍如下:

该分类系统将地貌分成五级:

第一级以全球构造为分类指标,将全世界划分为陆地地貌和海底地貌两大类。

第二级以大地构造为分类指标,在陆地中分出四大类:即平原、台地、丘陵及山地。在海底中又分出四大类:即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裾及深海平原。

山地:以高度形态为指标,山地的海拔高度在 500 米以上,其中又可分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表 11-3);按相对高度(起伏高度)来划分,可分出极大起伏的、大起伏的、中起伏的和小起伏的山地。

表 11-3 中国山地和丘陵的等级系统

名称

海拔高度(米)

相对高度(米)

极高山

> 500

极大起伏的> 2500

大起伏的 1000 ~ 2500

中起伏的 500 ~ 1000

小起伏的 200 ~ 500

高山

3500 ~ 5000

极大起伏的> 2500

大起伏的 1000 ~ 2500

中起伏的 500 ~ 1000

小起伏的 200 ~ 500

中山

1000 ~ 3500

极大起伏的> 2500

大起伏的 500 ~ 1000

小起伏的 200 ~ 500

低山

500 ~ 1000

中起伏的 500 ~ 1000

小起伏的 200 ~ 500

丘陵

高丘陵 100 ~ 200

低丘陵< 100

以成因为指标,山地可划分为:方山、褶皱山、单斜山、穹窿山、断块山、褶皱—断块山、火山。

丘陵:以相对高度为指标,高度在 200 米以下,其中又分高丘陵和低丘

陵。分布在平原上的丘陵海拔高度在 500 米以下。

平原:以高度为指标,平原在我国的高度为 600 米(如成都平原)以下, 其中又分为洼地,低平原和高平原(表 11-4)。以形态为指标,可分为平坦的、倾斜的、起伏的(波状)和凹状的平原。以成因为指标,又可分为堆积平原和侵蚀平原。

表 11—4 我国平原的划分

分类指标

名 称

海拔高度(米)

坡度(°)

按高度分

高平原低平原洼 地

200 ~ 600

0 ~ 200

< 0

按形态分

平坦的倾斜的起伏的

凹状的

< 2 °

> 2 °

>2 °,相向或相背倾斜

>2 °,倾向中心

按成因分

侵蚀平原

三角洲、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湖积平原、干燥堆积平原、风积平原、黄土堆积平原、岩溶堆积平原、冰碛平原、冰

水平原、海积平原。

侵蚀平原

侵蚀剥蚀平原、湖蚀平原、干燥剥蚀平原、风蚀平原、溶蚀平原、冰蚀平原、

海蚀平原。

台地:按高度为指标,高度大于当地的平原,其中相对高度大于 100 米

的称为高台地,小于 100 米的称低台地。按形态为指标,可分为平坦的、倾斜的和起伏的台地。

高原:按高度为指标,海拔高度大于 1000 米的、四周为急坡、地面近平坦或略有起伏的高地。按成因为指标可分为侵蚀剥蚀的、构造的、熔岩的、石灰岩溶蚀侵蚀的、黄土堆积的高原等。

第三级以某种营力(内力或外力)作为指标分出的形态成因类型,在陆地中分出:火山地貌(内营力作用)、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成地貌(以上为外营力作用)十类。

第四级以营力作用为指标分出的地貌基本形态类型。

第五级以营力作用为指标,在第四级基础上分出的地貌次级形态类型, 如第三级流水地貌之下分出第四级的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河谷平原、三角洲、侵蚀剥蚀平原等等,第四级冲积平原之下又分出第五级的河漫滩、决口扇等等。

(四)图例系统及图例设计1.图例系统。

图例系统是用各种方式表达制图区内的地貌类型、地貌形态等等的具体形式。

图例系统的内容及其排列次序如下:

  1. 地貌类型:只根据制图区内所出现的类型(不论陆地的或海底的) 进行系统的等级排列,即首先按地貌分类中的第Ⅲ级——再依次为第Ⅱ级—

—第Ⅳ级——第Ⅴ级依次排出(按中国 1∶100 万地貌图)。例如: 流水地貌

平原

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 河漫滩

决口扇

⋯⋯台地

⋯⋯丘陵

⋯⋯低山

⋯⋯中山

⋯⋯高山

⋯⋯ 极高山

⋯⋯

湖成地貌

⋯⋯

  1. 地貌形态:它只反映地貌的形态的图例,而不计算地貌面积。这些图如山峰、山脊线、夷平面、丹霞地貌、冲沟、峡谷、崩塌、峰林、暗河、角峰、沙丘、火山口、海石崖及洞、珊瑚礁、沼泽等等。

  2. 岩石类型:主要指组成地貌类型的岩石或沉积物的图例,如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红层、变质岩、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等。

  3. 地貌类型划分的高度或坡度指标。

  4. 第四纪沉积物(包括碎屑物、泥灰层、化石等)的相对年龄及绝对年龄。(6)其他:与类型图有关的重要图例,如河流、地貌界线、政区界线、主要公路、铁路、隧道、主要城镇及居民点等。

2.图例设计。

图例是以颜色、符号、代号、数字等表达图的内容的形式。表达的内容包括图例系统中的地貌类型、地貌形态、岩类、地貌年代、化石等。

  1. 颜色的设计:多用颜色表达地貌类型,每种色相代表一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色差(如平原与丘陵)要明显。设计色相时应尽量考虑接近自然界颜色,如火山地貌用金红色,平原地貌用绿色,风成地貌用黄色等等。

地貌亚类的颜色,应当用色阶表示出来,地势越高的地貌,色阶的颜色也越深,如山地用褐色,亚类由低山——中山——高山的色阶由浅褐至深褐。

  1. 符号的设计:它可表达地貌类型、地貌形态、岩类、年代、化石点等等。表达形式可用线条、点及象形符号等。其中线条又有垂线、斜线、水平线、波纹线、实线、虚线、单线、双线等等。符号设计时应注意几点:① 符号尽量接近自然状态,既要形象直观,又要简单易绘,而且在图上的容积要小,如台地用水平线,洪积扇用扇形,溶蚀洼地用封闭小圆圈,山峰用三角形等等。②符号尽量使用国际或国内已统一的或惯用符号。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貌形态符号,可不按图的比例标出,如海蚀洞形态很小,但可按此原则处理。④运用符号的疏密、粗细、多少等来表达地貌的质和量,如粗或密线表示高的地貌,粗点与细点分别表示粗粒和细粒堆积物,冲沟强烈发育地点线条密集等。

  2. 代号及数字的应用:代号(如英文、俄文字母)和数字(阿拉伯数字或罗马数字)均可表示地貌类型、岩类、地质年代、地形高度、坡度、地貌查对年代等等。如以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地貌类型:F 为流水地貌,L 为湖成地貌,A 为干燥地貌,E 为风成地貌,H 为黄土地貌,K 为岩溶地貌,P 为冰川地貌,M 为海成地貌,V 为火山地貌,SH 为大陆架,SL 为大陆坡,R 为大陆裾,P 为深海盆地等。

  3. 综合表示:有时为了更清晰无误地表达地貌图上的各种特征,往往将颜色、代号或数字综合一起使用,如在绿色图斑上叠加代号及数字 F11 , 解释是:绿色为示平原,F 为示流水地貌,1 为示平原,小 1 为示平原的次级地貌三角洲。总的解释是流水作用的三角洲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