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貌的地带性

(一)气候与地貌

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主要为温度和降水量)决定着外力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影响到其塑造的地貌。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的性质和侵蚀作用的强度都有明显差异,如在高寒气候区有寒冻风化, 干旱气候区为热力风化,而湿热气候区则是化学风化(图 1-1)。现代流水的侵蚀强度在下列三个气候区最小:①降水少的中纬度干旱区;②降水少且低温的极地和亚极地冰缘区;③高温多雨但植被繁茂的热带区;而在雨量中等植被并不茂密的中纬度温湿区,流水的侵蚀强度则最大(图 1-2)。气候也直接影响风沙作用、冰川作用和岩溶作用等的强度。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外力及其组合,并且各种外力的相对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图 1-3)。所以,地区的气候决定了当地的外力,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地貌。

此外,气候还通过植被、水文等间接地影响地貌发育。

(二)气候地貌分带

形成地貌的外力受气候控制,地球上气候呈现分带性,故地貌的空间分布亦具分带性。

本世纪初,德国学者 A.彭克最早从地貌特征出发,依据雨量(R)与蒸发(V)的对比和降雪与融化的对比界线,及地下水冻结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把全球划分为湿润、冰雪、干旱三个气候地貌带。嗣后,法国的特里喀

(J.Tricart)和喀约(A.Cailleux,1965),德国的比德尔(J.Büdel,1974) 等都曾进行过全球气候地貌带的划分。如特里喀在他绘制的世界气候地貌图上,划分出了 13 个气候地貌带;而比德尔则把全球划分成 7 个气候地貌带(图1-4)。

划分地球上的气候地貌带有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影响地貌形态的因素众

多,而且地貌系统对外界反应速度缓慢,较大的气候差别才能产生一组有明显差异的地表形态;所以,气候地貌带与气候带有相似之处,但不完全吻合。

②气候地貌不仅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而且还具有复杂的多代性,即在地质历史时期内,气候曾经有过多次显著的变化,使同一地区的主导外力与外力组合状况随之发生变化,这样,在该地区就会有与这些变化相应的几个世代的地貌组合保留下来,它们与现代气候条件下的外力作用所产生的地貌交织在一起,使整个地区的地貌景观变得非常复杂。

下面我们对地球上几个地带性最为明显,地貌形态反差也最大的气候地貌带,其外力作用特点和地貌特征作简要介绍。

冰雪气候地貌带降雪大于消融,分两个气候区:

冰川气候地貌区,为高纬极地和高山雪线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0

℃以下,终年为冰雪覆盖,冰川作用占绝对优势,其次还有冰冻风化,发育冰川地貌和冰水地貌。

冰缘气候地貌区,为年平均温度在 0℃上下的无冰盖的极地和亚极地以及雪线以下、森林线以上的高山带,冰雪融水渗入土层,形成多年冻土层。冻土表层发生日周期性和年周期性的解冻,故冻融作用占优势,其次是雪蚀作用;由于高压反气旋中心的存在,风力作用也很重要。此区发育各种冻土地貌。

  1. 温湿气候地貌带。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年平均温度在 10℃左右,降水量约 800 毫米。本带流水作用占优势,流水地貌发育。此带沿纬向变化较大,地貌发育也有较大差别。大陆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气候则有巨大的季节变化,夏热多雨,冬寒少雨,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因此,流水作用的季节变化特点突出, 雨季时地面侵蚀和河流泥沙搬运和堆积作用强烈进行,流水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都十分发育且典型,如我国的华北地区。大陆西部地区,受海洋气候调节,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与东部季风气候区相比,侵蚀堆积都不甚强烈, 因此,更新世期间形成的古地貌(残遗地形)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欧洲,95%为残遗地形,除海岸带外,全新世形成的地形仅占 5%,更新世冰川、冰缘地形上的土壤几乎覆盖了整个地区,产生的地形主要是土壤覆盖的平滑坡地、山脊和山谷。

  1. 干旱气候地貌带。

在副热带高压带和温带大陆中心,气候极端干燥,降水极少。年降水量

一般在 250 毫米以下,且降水非常集中,而蒸发量则远大于降水量(大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所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很低。在温度方面,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温带干旱区,冬寒夏热(如我国新疆北部),年温差和日温差都很大,年温差可达 60℃~70℃以上,日温差可达 35℃~50℃;另一种是热带亚热带干旱区(如非洲北部),寒冷月份的平均温度不低于 0℃,所以年温差较小,仅日温差较大。

上述气候情况使得这里植被极为贫乏,地面裸露,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经常性水流缺乏,只有由暴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洪流)。风力作用盛行。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成为这里的主导外力。风成地貌大规模发育,形成大面积沙漠和戈壁。

在干旱区与湿润区之间的过渡带,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约 400 毫米, 降水比较集中,片流、冲沟发育,广泛分布黄土并发育特有的黄土地貌。

  1. 湿热气候地貌带。

位于赤道和低纬,降水量和蒸发量都很大,但前者要超过后者。年平均降水量在 1000 毫米以上;最冷月温度大于 18℃,没有真正的冬天。由于气候高温多雨,地面植被茂密,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极其突出,使基岩受到强烈分解,广泛发育深厚的砖红土型风化壳,如巴西结晶岩上的红色风化壳厚度普遍超过 100 米。本带虽降水丰富,但由于化学风化盛行,植被繁茂,河流中碎屑物质含量少,因而侵蚀作用反不如温湿气候区强烈。

湿热带的可溶盐(主要是石灰岩)分布区,高温多雨、植被茂盛的生物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岩溶作用,岩溶地貌得到充分的发育,形成了大规模的峰林地貌。

在本带的海滨,生长着热带生物——红树林和珊瑚,通过它们的生命活动,形成特有的热带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