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荒漠化问题

荒漠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最近公布的资料,目前已经荒漠化或正在经历荒漠化过程的地区遍及世界六大洲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 1/5 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一)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概念及其成因

荒漠化概念于 1949 年由法国科学家 Aubrevill 提出,但是,长期以来对荒漠化概念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分歧,自荒漠化概念提出以来在国际上共产生过 100 多个定义。1994 年 10 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巴黎签署,公约中给出了荒漠化的新定义,即“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的新定义明确地指出了三个问题:

  1. 荒漠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起因和发展的。

  2. 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

  3. 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土地退化可以发生在全球的各个地区,而荒漠化只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区。

显然,国际上所理解的荒漠化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包括风蚀、水蚀和盐渍化等一种或一组因素作用下的土地退化过程。在国内,一般采用狭义的荒漠化概念,即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Sandydesertification)。它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从地貌学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沙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风蚀、出现流沙和产生沙漠的过程,当然也包括原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活化,演变为流动沙丘的过程。

全球现共有荒漠化土地 35.92 亿公顷,占全球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总面积的 69.0%(表 7-5),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 1/4 左右。目前,全球每年将有总计为 1.812 亿公顷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即全球荒漠化土地近期将以年均 3.5%的速度发展。全球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423 亿美元,而其间接损失往往高出直接损失额的 2~3 倍,甚至 10 余倍。

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包括风蚀和水蚀)是 332.7 万公顷,占国土总

面积的 34%(至 1993 年),其中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沙漠化面积)为 153.3

万公顷,水蚀引起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 179.4 万公顷,将近 4 亿人口生活在荒漠化或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50 年代到 70 年代中期,单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年均扩大面积达 1560 公顷,年均增长率 1.01%;而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和年均增长率分别是 2100 公顷和 1.47%,沙漠化的发展速率不断提高。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约为 783~918 亿元。

表 7-5 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与分布(百万公顷)

地 区

非洲

亚洲

澳洲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合计

荒漠化土地面积

1045.84

1341.70

375.92

94.28

428.62

305.81

3592.17

各洲比率(%)

29.2

37.45

11.05

2.63

11.97

8.26

100.0

占各洲干旱半干旱与半

73.0

69.7

53.6

64.8

74.1

72.7

69.0

湿润干旱区面积(%)

(二)沙漠化的防治战略与基本原则

在 1991 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治沙工作会议上,制订了我国今后十年的沙漠化防治战略总目标:以西北、华北、东北西部万里风沙带为主线, 以保护、扩大林草植被和沙生植被为中心,建立防、治、用有机结合的治沙工程体系。当前要以治理沙漠化土地为重点,主要是围绕恢复土地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来进行综合治理,逐步缩小沙漠化土地的面积。

沙漠化防治是一项宏伟的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沙区经济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为了切实把治沙工作搞好,应遵循下列基本

原则:

  1. 由于干旱区生态系统具有脆弱而易破坏的特性,因此在开发水、土、植物资源时,应当注意自然潜力与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掌握适度利用的原则。

所谓适度利用,指在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应以不致发生环境退化和达到持续利用目的为准则。

  1. 在开发干旱区水、土、植物资源时,应采取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并举的原则(如对天然植被的利用与保护)。

  2. 在干旱区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时,必须因地制宜确定本区利用方向, 特别是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是生产的主要制约要素。考虑到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波动和干旱年份呈周期出现的特点,应当严格控制旱作农田的界限,不应因一度降水量增加而扩大旱作面积,以免在随之出现的旱年内被迫弃耕,造成撂荒而引起土地沙漠化。旱作界限以外的地区如宜发展草场,就应以牧业为主,做到适应自然条件的利用。

  3. 在预防沙漠化的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沙害的措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

治理沙害必须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一般情况下,坚持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植物固沙是治理沙害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根本措施,在沙区植树种草能减低风速,控制风蚀,固定流沙,且能生产出木材和大量的燃料、饲料;因此,能做到除害和兴利相结合,一举两得。所以,要大搞植被建设,建立防护林体系。

总之,沙漠化防治要根据全国治沙工程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编制治沙规划,要根据不同的立地类型,确定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利开发。在工作安排上要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先易后难,分别轻重缓急,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开发一片、见效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