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是指冰川消融时冰下径流和冰川前缘水流的堆积物。它们大多数是原有冰碛物,经过冰融水的再搬运、再堆积而成。因此,冰水堆积物一方面具有河流堆积物的特点,如有一定的分选性、磨圆度和层理构造;但同时又保存着条痕石等部分冰川作用痕迹,故又称层状冰碛。

冰水堆积按其形态、位置及成因等,分为蛇形丘、冰水扇和冰水平原等地貌。

(一)蛇形丘

它是一种狭长、弯曲如蛇行的高地。两坡对称,丘脊狭窄;一般高度 15~ 30 米,高者达 70 米;长度由几十米到几十千米,北美有长达 400 千米的。蛇形丘的组成物质主要是略具分选的沙砾堆积,夹有冰碛透镜体,具有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结构(图 6-15)。蛇形丘分布于冰川作用区内,它具有多种成因,常见的是冰下隧道堆积。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受到上游强大的静水压力,挟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并可逆坡运行,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道。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此,蛇形丘可有分支,亦能爬上高坡,匍匐于丘陵、高地之上, 贯穿鼓丘群之间。

另外,有些学者认为蛇形丘是“冰前三角洲建造”形成。即由冰隧道和隧道口外两种堆积物组成。根据瑞典的蛇形丘发育情况,蛇形丘由许多小段组成的,呈串珠状。每段组成物质上游是粗大的砾石,地形细狭;下游为细小的沙粒,地形宽大。上游属冰下隧道堆积,下游是隧道口外扇形堆积。随着冰川节节后退,隧道口也逐步后移,这样就出现了一段段的堆积物。这种分段组成的蛇形丘又称绳结蛇形丘(图 6-16)。

(二)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

冰砾阜是一种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小丘,由一些初经分选、略具层理的粉沙、沙和细砾组成;其上常覆有薄层冰碛物。它是由冰面或冰川边缘湖泊、河流中的冰水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上堆积而成。在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中都发育冰砾阜。

冰砾阜阶地只发育在山岳冰川谷中,由冰水沙砾层组成,形如河流阶地, 呈长条状分布于冰川谷地的两侧。它是由冰缘河流的沉积,在其与原冰川接触一侧,因冰体融化失去支撑而坍塌,从而形成了阶梯状陡坎,沿槽谷两壁伸展。

锅穴指分布于冰水平原上的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锅穴是埋藏在沙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塌陷而成。

(三)冰水扇及冰水平原

冰川融水从冰川的两侧(冰上河)和冰川底部流出冰川前端或切过终碛堤后,地势展宽、变缓,形成冰前的辫状水流,冰水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就沉积下来,形成了顶端厚、向外变薄的扇形冰水堆积体,叫做冰水扇。几个冰水扇相互连接就成为冰水平原,又名外冲平原。冰水扇堆积物由分选中等的沙砾组成,含少量漂砾,向下游粒径明显变小,磨圆度显著变好,常有层理出现但极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