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黄土

一、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黄土(包括黄土状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特别在欧亚大陆上,几乎从大西洋东岸到太平洋西岸成断续带状地分布着。从全球来看,黄土主要位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中上游以及我国西北、华北等地,面积约 1300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1/10。我国北方是世界上黄土最发育的地区,面积有 63.1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 6.6%。其中,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以及山西西部,是我国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地势较高,形成著名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黄土实际覆盖面积近 40 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的黄土厚度在 50~100 米之间,六盘山以西的部分地区,还有超过 200 米的。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黄土,厚度一般只有 20~30米左右,前苏联境内的黄土较厚,局部地区厚度可达 40~50 米。所以,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和黄土地貌最发育,规模最大的地区。黄土的性质对黄土地貌的发育有重要影响。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

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黄土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上部和下部、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其间被三个剥蚀面隔开。它们具有以下的特性:质地均一,以粉沙(0.05~0.005 毫米)为主,其含量可达 60%以上;大于 0.1 毫米的细沙极少,小于 0.005 毫米的粘粒含量,一般在 10%~25%之间。各时代的黄土,其颗粒成分有所差异,第四纪早期的黄土比晚期的黄土粘土颗粒含量高,而细沙粒级(0.25~0.05 毫米)含量较低;所以,午城黄土的黄土质地较粘重,而马兰黄土质地疏松。

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一般在 10%~16%之间。黄土中含有钙质,在干燥状态下,钙质可以使土粒固结,但是遇水时却发生相反作用,碳酸钙会发生溶解而使土粒分离,黄土就失去其原有的固结特性而成分散状;因此,钙质多的黄土层是易受侵蚀的。碳酸钙在淋溶与聚集过程中,逐渐汇集一起成为钙质结核,结核一般很大,呈不规则块状,形态有点像马铃薯或生姜,所以称之为砂姜石,在黄土中常成水平带状分布,富集于古土壤层的底部(黄土中埋藏着多层古土壤层,它是在黄土沉积间断时期发育起来的土壤层)。

黄土结构上较松散,颗粒之间孔隙较多,且有较大的孔洞,用肉眼可见; 孔隙度一般在 40%~55%。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其他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黄土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很强,深厚的黄土层常形成陡峻的崖壁,土崖可以维持百年而不崩坠。垂直节理发育是黄土最普遍而特殊的性质。

黄土具有多孔性和垂直节理,因而透水性较强。黄土遇水浸湿后,发生可溶性盐类(主要是碳酸钙)溶解和粘土颗粒的流失,强度显著降低,受到上部土层或构造的重压,常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形。黄土的湿陷性是一个极关重要的问题,因为黄土的沉陷可以毁坏建筑工程。

自然界有一种与黄土性质相近的堆积物,称为黄土状土,它具有黄土的部分特性。但是,这种土往往具有沉积层理,粒度变化较大,孔隙度较低, 含钙量的变化显著,并无明显的湿陷性,借此可与黄土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