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地貌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面,即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的地球表层系统。环境是由许多环境因子构成的,各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任何因子在数量或形式上的改变,都将影响其他因子, 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环境系统的平衡。因此,对环境的研究,必须揭示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对各环境因子的研究,必须评价其影响效应。

地貌(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可称其为地球表层系统的固体下垫面,它以形态起伏、物质组成和动态演变过程来影响环境。但是,地貌作为环境因子,与其他因子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地貌对环境的影响在数量上相对稳定,在时间上滞后明显。因此,地貌的环境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迅猛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更高,而对能源和粮食的需求更显得突出。人们极少考虑或不考虑环境容量限制,常常是掠夺式地开掘矿产,砍伐森林植被,狩猎动物,甚至使某些矿源枯竭,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破坏生态平衡。常常是不自觉地突破人类—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各要素或总体的阀值(Threshold,或称临界值)。随之而来的是突发性灾害产生。仅就地貌要素而言,浅明的实例是江河上游森林植被的盲目砍伐, 招致滑坡、泥石流和山崩等突发性灾害地貌过程。城市、工矿区过度开采地下水,不仅使水资源枯竭,还将引起地面沉陷。而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都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不能向良性方向发展循环。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迫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地貌和地貌过程影响到整个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地貌与其他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给环境以极大影响。有时甚至决定了环境生态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或者恶性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开展环境地貌研究。

环境地貌是把地貌环境作为环境景观生态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人类—自然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来进行研究,探讨地貌与人类—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地貌环境是一个开放的能量系统,人类—自然环境系统,可以通过改变系统内部或外部能量、物质的输入或输出,制造物质和能量转移或转化的途径,对地貌环境施加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未超过地貌环境的自身调节能力时,地貌环境有能力自我调节,一旦超过调节能力时,地貌环境将发生退化,产生灾难性后果,形成地貌灾害,对人类—自然环境系统产生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地貌环境退化的发生机制和不同表现,特别是地貌环境退化发生的临界值,从而为预测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并加以因势利导或提出防治对策,为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地貌环境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在自然环境中,地貌通过其表面形态(如坡度、坡向、坡形等)、空间展布(如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山体走向等)以及各种不同形态的类型组合(如盆地、山地、丘陵等),组成千姿百态的地表景观, 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地貌因素影响地表产流及径流强度,影响水系分布及水系形态,影响河川径流补给方式(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或地下水补给);地貌差异造成不同的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进而影响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因而地貌影响到水资源的形成、总量、分布和变化等多个方面。地貌类型、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等地貌因素,

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种类、分布,以及利因方式和利用程度,还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利用的便利程度和经济效益。砂矿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地貌关系密切。砂矿的形成以原生矿床为基础,原生矿床经过风化作用而崩解破碎成松散的碎屑物,它们或在重力作用下顺坡移动,或为地表径流冲刷、搬运至坡麓或河谷。在河流的发育、变化过程中,碎屑物受流水的作用而搬运、磨碎和沉积,一部分随河流进入海洋或湖泊,再为波浪、潮流所改造。一些碎屑物质还被冰川所搬运、改造。砂矿的这些形成过程,其实都是地貌过程,可见砂矿资源与地貌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研究地貌的发育及其形态特征,是开发利用砂矿资源必不可少的工作。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保存和分布也与一定的地貌条件有关。石油往往储存在地下的穹窿构造中,它们在地表常有特殊的地貌表现,通过地貌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地下储油构造的分布。

此外,地貌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如港口、交通建设、城镇布局、旅游地的开发,都必须依赖于适宜的地貌条件。这类的研究,是将地貌的影响与景观生态系统相联系,综合分析地貌环境意义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为自然资源的完善利用和环境资源的形成、演变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