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海岸地貌
海洋边缘,海洋与陆地的接触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带,包括沿岸陆地部分及水下岸坡,范围自滨海平原至外陆架坡折带,大致相当于晚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时期淹没和出露的区域。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浪对地面作用所达到的范围。其上界,在岩岸是现代海蚀崖的顶部,在沙质和泥质海岸是海岸沙丘或海滩顶部生长植被的地方;其下界相当于水深等于 1/2 波长处。由于各地海岸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波浪状况不同,因此海岸带是一个宽度变动的地带。现代海岸带自陆地向海洋一般划分为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个部分(图 8-1)。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如海蚀崖、滩肩或沿岸沙堤及海岸沙丘等,它们经常暴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海水淹没。这一地带又称潮上带或后滨。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它们在高潮时被淹,低潮时出露,其宽度受潮差影响,相当于潮间带,也称前滨。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一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其下限相当于 1/2 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 10~20 米。水下岸坡不露出水面,是波浪破碎频繁的地带,在沙质海岸,常形成沿岸沙坝和凹槽,这一带又称潮下带或近滨。外滨
(或滨外)是波基面以下的浅海部分,也有人将波浪传入浅海开始变形处, 即水深约 1/2 波长处到波浪破碎带外缘这一地带称为滨外,将其归入水下岸坡下部。海岸线是陆地与海面的交界线,一般将平均高潮线当作海岸线,也有人将平均低潮线称为海滨线。由于海平面的变动或地壳的升降运动,海陆交互作用的痕迹在相邻的陆上或海底也有保存。保留在陆上的古海岸带常是被抬升了的海蚀阶地或海积平原,而残留在海底的古海岸带是在低海面时形成的,其标志物是溺谷、岩滩、浅滩等。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和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它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 10~20 米左右,宽度在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地带内。
全世界的海岸线长约 44 万千米,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约 1.8 万千米,加
上沿海几千个大小岛屿,总岸线长达 3.2 万千米。海岸带具有丰富的资源, 世界上约有 2/3 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地区。因此,海岸带是人类活动频繁和经济极繁荣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