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崩塌

崩塌是指斜坡上的岩土块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现象。崩塌的运动速度很快,有时可以达到自由落体的速度。崩塌的体积可以从小于 1 立方米直到若干 1 亿立方米。如川藏公路 1968 年发生的

拉月大崩塌,就有 600 米厚的岩层发生崩塌。一个典型的崩塌,必须具备母体、破裂壁、锥形堆积体等基本要素(图 9-1)。

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等。地形条件包括坡

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明显,一般说来,由松散碎屑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则可出现崩塌。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坡地, 坡度一般要在 50°~60°以上时才能出现崩塌。崩塌发生的最佳地形坡度是45°~60°之间。在节理和断层发育的山坡上,岩石破碎,很易发生崩塌。当地层倾向和山坡坡向一致,而地层倾角小于山坡坡度时,常沿地层层面发生崩塌。软硬岩性的地层呈互层时,较软岩层易受风化,形成凹坡,坚硬岩层形成陡壁或突出成悬崖,易发生崩塌。崩塌通常发生在降雨季节。很多崩塌发生在暴雨时或暴雨后不久。暴雨增加了岩体负荷,破坏了岩体结构,软化了粘土层夹层,减低了岩体之间的聚结力,加大下滑力并使上覆岩块失去支撑而引起崩塌。

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都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的崩塌堆称倒石堆(岩屑堆或岩堆)。由于倒石堆是一种倾卸式的急剧堆积,所以它的结构多呈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而无层理。倒石堆块体的大小从锥底到锥尖逐渐减小;先崩塌的岩土块堆积在下面,后崩塌的盖在上面。由于每次崩塌的强弱不同,形成碎屑大小不等的近似互层, 因此,有时在倒石堆剖面上可以看到假层理现象。

在山区经常发生崩塌,使村庄、道路和渠道常受破坏,造成灾害。防治首要的工作是圈定崩塌区和近期可能发生崩塌区的范围,查明与成灾密切有关崩塌体的详细情况,然后再制定处理措施。如果倒石堆正在发育,在工程建设规划时应尽量避开或绕过,对表层、局部的不稳定岩体,可采用清挖、锚固、网包或栏档等工程加固处理。对已基本稳定的倒石堆,通过适当的地基加固处理,可考虑利用。要注意的是必须防止地表水的集中和大量的渗入。通过地下挡水或排水工程有效降低其地下水位,对提高倒石堆的整体稳定性将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