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地貌学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书是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学基础》教材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地貌学教材的优点,以及地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编写而成的。本书力求在体系上、内容上有所创新,除反映科学性与系统性外, 要更能体现师范院校地貌学课程教材的特色。

高等师范院校地貌学课程教材应有什么特色?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曾昭璇教授于 1983 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貌学教学研究会上,曾提出了要在“浅”、“广”、“新”三个方面下功夫的意见。所谓“浅”是要易懂,写得深入浅出,过深难懂的内容不宜编入。如果教材过于深奥,学生难以接受,会造成教与学方面的一定困难。“广”即教材内容要广泛一些, 地貌学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提及。高师地理系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学地理教师,他们只有具备广博的地貌学基本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带领学生进行地貌野外考察,开展乡土地貌调查,编写乡土教材。另外,又因地貌学课程要为学习地理学专业其他后行课程打好基础,也必须要有全面、系统的地貌知识。“新”是因为教育要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果不以新的知识、新的观点去充实教材,就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所以,编写教材就要求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编进去。

此外,地貌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结合较密切的学科。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很广,国民经济的很多部门都对地貌学提出了要求,或者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广泛地应用了地貌学的知识。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建设,本书在内容上增加了应用地貌知识。

本书是否能做到以上要求,还未敢肯定。但是,我们是力求按这方面要求去编写的,以便能适合高师地貌学课程教学之用。当然,本书也可以作为综合大学地理系各专业和地质、农林、交通、水利、测绘等院校非地理系科的学生学习地貌学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还可供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工作者们参考。为了满足以上各方面在地貌学教学与工作中的需要,本书在编写时注意尽量使内容广泛一些,这样一来势必要增加教材分量。

由于目前高校地貌学课程教学的时数仅有 60~90 学时,故不能多讲,而本教材分量较多,为便于教学,我们在书中筛选出一部分章节(用楷体字型排印者),供教师选择,可不作课堂讲授的内容,仅供学生课外阅读时参考, 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本书由吴正主编。全书共分 11 章,各章的编写人为:第一章:莫仲达、吴正;第二章:黄少敏、王为;第三章:黄少敏;第四章:黄少敏、吴正; 第五章:黄少敏、莫仲达;第六章:吴正;第七章:吴正;第八章:丘世钧; 第九章:吴正、莫仲达、黄山;第十章:莫仲达;第十一章:黄少敏。最后由吴正、黄少敏负责全书的统稿和定稿。

书稿完成后,承谭惠忠高级工程师和黄清玲同志帮助打印全部稿件。书中插图由谭颂红同志协助清绘。封面彩照由同窗好友杨逸畴教授拍摄并提供。承蒙曾昭璇教授和李春初教授在百忙中认真审阅全书,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得以出版,当然尤要感谢广东省高教厅把它列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九五’规划重点教材”,并给予编写经费资助;要感谢广东高教出版社对本书出版惠予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王亚芳同志为本书的

编缉、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

本书由集体编写,虽经统稿,但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