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诞生

1949 年 7 月,《人民日报》等报刊登载征求国徽的启事后,共收到国徽

稿件 122 件、图案 900 幅。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和专家们审阅后,认为绝大部分不能采用。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分组讨论,大家也对国徽图案不满意。鉴此情况,毛泽东在专门协商讨论的座谈会上提出, 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工作小组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不久,全国政协会议决定要求清华大学营造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组织力量进行国徽方案的设计竞赛。

1950 年 6 月 20 日,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营造系主任梁思成教

授等 9 人设计出的金红两色、以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穗、稻穗、红绶带为内容的国徽图案,经过国徽审查组集体讨论通过。6 月 21 日,审查组的马叙伦、沈雁冰向政协一届全委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审查报告。23 日,大会通过了国徽方案,并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议。6 月 28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政协关于国徽图案的建议。

1950 年 7 月,梁思成把国徽图案交由清华设计组高庄教授制作模型。高庄曾创作了《鲁迅》、《朱总司令》、《毛泽东》等木刻、浮雕石膏像。这次他参考我国秦汉铜镜和北魏石刻佛像,采用了 45 度锐角线平面立体浅浮雕技法,发扬了我国雕塑艺术淳厚质朴、深沉雄大的民族形式,使国徽题材内容组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1950 年 8 月 18 日,国徽模型经审查一致通过。9 月 20 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发布命令,并在《人民日报》公布了国徽图案及图案说明、使用办法、制作说明。我国庄严而美丽的国徽诞生了。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 周围是谷穗和齿轮。”用国旗上的五垦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天安门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又是新中国成立时盛典集会的场所,它是新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整个国徽图案鲜明地体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标志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制定,同时也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夙愿。

1942 年冬天,董必武同志要从重庆返回延安,宋庆龄在她的寓所举行欢送茶会。周恩来和邓颖超也应邀出席。桌上摆着两串颗粒饱满的麦穗,被炉火照得金光闪闪。这些麦穗是重庆附近的农民送来的。看着这些麦穗,席上

有人赞美说:“真象金子一般。”宋庆龄充满激情地说:“它比金子还宝贵, 中国人口 80%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周恩来也抚摸着麦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全国解放,我们要把麦穗画到国徽上。”全国解放后,在制定国徽图案时,周总理果然郑重地建议要把麦穗画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