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理论
和弗洛伊德一样,阿德勒也接受无意识的概念,认为人格是由无意识指引的,然而,阿德勒更多地是强调意识域中的活动。不仅如此,阿德勒在许多方面都与弗洛伊德有分歧(表 2)。
表 2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对照
阿德勒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
强调意识 强调无意识
未来目标是动机的重要源泉 未来目标无关紧要
以社会动机为本原 以生物动机为本原
对人类持乐观态度 对人类持悲观态度
利用梦解决问题 利用梦分析无意识内容
人格同个人努力有关 人格完全由遗传与环境决定
不强调“性”的重要性 夸大“性”的重要性
治疗是鼓励人们以社会利益为基础确立生活方式 治疗是发掘受压抑的早期经验
阿德勒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概念是“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他认为,人自一出生起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都体验着自卑。随着在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中的不断成长、发展,人始终努力克服自卑、追求优越,这一过程构成了人的整个生活方式。阿德勒指出,人格就是围绕这一潜在的基本努力而构造起来的,每个人克服自卑、寻求优越而获得补偿的方式,决定了他的生活风格,而当外界压力与内在努力自强的愿望不协调时,就发生人格冲突。
人们对待自卑的方式可以有很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当一个人面对自卑而积极地寻求补偿,追求优越时,自卑感反而是一种促人向上的动力,这时人会开拓和体验积极的生活。但如果面对卑微、无能、弱小、自救无措而消沉,深重的自卑感就会把人吞没,放弃自我改善的念头, 陷入消极的人生。另一方面,在克服自卑的过程中,人们也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人为了使自己摆脱卑微,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只专注追求个人优越,导致过分补偿,过分自我表现,专横跋扈,好大喜功,甚至贬低他人的后果。
总之,阿德勒强调克服自卑、寻求优越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人是为完善社会而奋斗的,这种重视人的经验、社会需要和向善的品质的积极人格观,同弗洛伊德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