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的维度说和类型的概念
最近的一种较为流行且被接受的理论,是艾森克(H.J.Eysenck,1970, 1975)提出来的。他把复杂的人格化简为两个重要的维度:内外倾性、稳定性。这两种维度可以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两个维度上不同程度的表现,可组成 4 种类型的人格,对应于坐标系上的 4 个象限,而每一个象限里都组织
有许多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特质。
艾森克以大量人格测验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筛选、区分出用以描述人格的特质。他发现,很难找出绝对独立的特质,一些特质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和连续性。因此他主张用特征群而不是以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他主张采纳类型的概念,因为他认为:(1)特质不是各自独立的, 相互之间有很高相关,因此不易作系统的描述和准确的探讨,而分出类型则无此问题。(2)前人在特质水平上所做的研究,虽用同样的方法,却常常遇到不能重复出同样结果的情况。而从类型的概念所做的实验和测试,大都可重复做出。艾森克通过运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找到 4 大特质群,它们正
好落在二维坐标系的 4 个象限上。于是他建立了维度理论。
有意味的是,艾森克的理论与巴甫洛夫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艾森克划分的 4 个人格类型,正好也与古代的 4 种气质类型相吻合。这种一致虽不是出自艾森克的研究原意,艾森克本人也未作出这样的联系和对比,不过, 这种不同理论在不同方法下取得同样或类似结果的现象,本身就为不同的理论提供了相互支持的效度证据。看来,4 种类型的分法是有一定合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