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观念的证实
既然关于普遍有效性的观念是天赋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童年人的智慧和成年人的智慧的差别?既然这些知识都是早就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为什么人们自己常常会被感觉所欺骗,而没有听从心灵的呼声?
笛卡儿认为,天赋观念是潜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把它们从其他观念的掩蔽和混杂中发现出来。应该说,这些观念是完全展现在我们心中的,但是由于它们受到感觉和情感的干扰,而常常无法直接呈现出来。在婴儿和小孩那里,精神淹没在身体之中,他们的注意力只限于物体在其身体上引起印象之后产生的那些思想。他们只是对疼痛、冷热反应敏锐,他们会用大哭、嘻笑来表示这些感受。他们还没有能力去自由思考那些除了感官给我们展现的东西之外的东西,犹如处于病态、半睡眠状态的人一样。
我们决不能因婴幼儿没有意识到自明的天赋观念存在于他们心中就断定在他们心中没有这些观念。实际上,我们发现,也还有众多的成年人同样没有发现这些存在于他们心中的天赋观念,这同样也是由于心灵受到肉体的拘束,丧失了自由活动的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哲学的训练。笛卡儿傲慢自信地宣称:“我相信,只要婴儿冲破了自身的牢笼,他一定会在他自身中发现它们的。”在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柏拉图的“影子”。柏拉图认为,在理念王国中人的心灵就认识了理念,可是当它和肉体结合在一起时, 由于被肉体所污染,就把理念忘记了。只有从黑暗的肉体的墓穴中挣脱出来, 它才能重新见到理性的阳光。可见,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和柏拉图的“回忆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笛卡儿还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能发现存在于自己心中的天赋观念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的偏见阻止了人们去发现它们。因为,自明的天赋观念必然与世俗的偏见相对立,而偏见往往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往往与利益结合在一起,这些都使有偏见的人们不容易发现和接受它们。相反,没有偏见的人们则可以极其明白地认识到天赋观念,使思维遨游于真理的海洋之中。笛卡儿的普遍怀疑就是要摧毁主观心理的习惯偏见,以便使人们更清楚地发现天赋观念。
尽管笛卡儿受到哲学史上天赋观念论的影响,主张有许多观念是天赋于人心之中的;但是,他有时也觉得主张这种观念有一定困难。所以,他有时又说,天赋观念实际上是指一种潜在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受到经验诱发时, 它就能产生出上述那些观念来。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诘难。他认 为,我们心中根本没有上帝的观念。人们之所以认为有上帝存在,就好比一个天生的盲人多次坐在火旁感到温暖而听人说那是由火产生的一样。其实, 盲人对火的形状、颜色等根本没有观念。同样地,人们也只是为自己的信仰或推理所获得的对象起一个名称叫做上帝,实际上对它根本没有什么观念。既然根本没有上帝的观念,自然更说不上有什么上帝的天赋观念了。
笛卡儿反驳道:“当我们认为某种观念是与我俱生的,或者说它是天然地印在我们灵魂里时,这并不是指它永远出现在我们的思维里,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没有任何观念。我们指的只是在我们自己心里有产生这种观念的功能。”显而易见,笛卡儿从他原来的天赋观念论后退了一大步。他这里所说的比较接近真理。但是,如果说天赋观念是指人心中有产生这些观念的能力,那么就应该承认所有的观念都是天赋的。这与笛卡儿只承认少数观念是天赋的思想又产生了矛盾。这表明,违背了真理,就往往会陷入不能自拔的自我矛盾之中。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发现,笛卡儿提出天赋观念说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何获得知识确定性的问题。他之所以要称之为“天赋的”,主要表示它们一不是来自经常变化的感觉印象,二不是虚构的,而是来自理性本身的,即它们的清楚明白性之根据就在于理性自身之中。因此,它并非完全是唯心主义的一派胡言,而是对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有效性的一种唯心主义的错误解释。当然,笛卡儿推崇天赋的理性认识,必然要贬低感性认识。他认为,感
觉经验是不可靠的,并不足以认识事物。如果没有理智的参加,我们不能确切地认知任何事物。可惜的是,笛卡儿没有认识到理性认识和思维活动的展开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脱离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只能是空中楼阁,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唯理论的一个悲剧,是唯理论的必然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