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期公式的应用(Ⅲ)

师:如图 8 所示,在摆线悬点 O 的下方 O'处钉了一个钉子。已知 OO'

=l1O'A=l2,当摆球 A 摆动时,周期 T=?

甲生:T = 2ν l 2 + l 1 / 2 / g。

师:如何考虑?

生:因为整个运动过程中,摆长在变化,所以用平均摆长。(l=[(l1+l2)

+l2]/2=l1+l2/2)

师:大家认为是否有理? 生:有理。

师:请看实验,对比观察图 8 的振动周期与摆长为 l2+l1/2 的振动周期。

(学生发现两摆 T 不同,大家议论纷纷)。师:如何解释?

乙生:因为单摆周期公式中的 T 不是与 l 成正比,而是与 l 的平方根成正比,所以不能作算术平均的方法求平均摆长。

师:正确,我们如何求这个摆的周期?

丙生:仔细观察整个摆动过程有一段时间是以 O 为悬点进行摆动,另一段时间是以 0'为悬点进行摆动,我把整个过程分为两个简单过程的组合, 则:

T = T0 / 2 + T′0 / 2 = ν + ν l 2 / g 。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正确。他把一个复杂问题看成两个简单问题的组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按此设想能否求出这个摆的等效摆长?

生:由T = ν

(l1 + l 2 ) / g + ν

l 2 / g = 2ν

l′ / g 得l′

= [(

+ ) / 2]2[l + l / 2 +

l 2 (l1 + l 2 ) ] / 2

师:推论正确,同学们可以自己求出图 8 装置的振动周期 T。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传统讲授方法是以“等效”为主线,虽然注重了知识的归类与完整,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略了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思维方法训练,没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本课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想,引入了课堂讨论和多个对比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热情,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与“失败”。学生经过讨论和验证,不仅把新的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也使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拾级攀登,又有教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及时调控,使学生在获取新知,同化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同时注重了直觉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许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