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动势与内、外电压的关系

  1. 激疑

将电流接入电路后再测两极间的电压,结果会如何呢?

三、电动势与内、外电压的关系 - 图1

演示:如图 1,闭合 K,可见电压表示数减少;若在小电珠 L 两端再并接一只小电珠,则电压表示数又会进一步减少。这说明,随着电源外部电路的改变,其两极间的电压也随之变化。

对此现象,学生普遍感到意外,并急于了解其中原因。针对学生心态, 可设问:你认为电源的电动势是变量还是恒量?

  1. 猜想
  1. 先让学生围绕“减少的电压哪儿去了?”展开讨论,并鼓励他们进行合理的猜想。

会有学生提出,减少的这部分电压可能分布在电源的内部。因为他们感到,电源内部也许会有电阻存在,当电流通过时,将会受到阻碍作用,从而

在电源内部产生一定的电压。这种猜想是否合理?关键在于确认电源内部有电阻,对此,可通过演示来检验:将小电珠跨接在可调内阻蓄电池的两极, 提高或降低可动挡板的位置(从而改变了电池内部溶液的截面积),可见电珠发光亮度随之变化,这就间接地说明了电源内部确实存在着电阻的作用。

  1. 再启发学生进一步猜想:电流通过闭合电路时,在内、外电路都会有电压,那么,外电压 U、内电压 U'与电动势ε这三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会根据闭合电路中内、外电路的串联关系,凭直觉就得出ε=U+U' 的猜测。对此,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猜想的合理性,更需指出,这一猜想的依据是过去所学的并联电路分压规律,它是否适用于今天这种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电路,还有待于实验的检验。

  1. 验证(1)介绍装置。重点说明内电压的测量,尤其是探针 a、b

    的作用以及电压表 V'的连接等。(关于 V'表的极性,学生常常接反,如发现这种错误,可先不予更正,当实验中 V'表的指针反偏时,再作强调,以加深印象。)

  1. 说明方法。移动滑线变阻器的滑动触头,或者改变蓄电池挡板的位置,都可看到 V 和 V'表的示数随之而变。这说明,无论改变外电阻 R 或内电阻 r,都会引起电路中内、外电压的变化。对于这种含有多个变量的问题, 我们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即在 R 与 r 中,先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 而只改变另一个量的大小,以便于实验。

  2. 记录数据。将蓄电池的挡板固定在某一合适位置(即保持 r 不变), 逐渐移动变阻器触头(改变 R),由学生读出并画表格记录每次电压表 V 和 V' 的示数。

  3. 分析结果,引导学生分析表列的实验数据,寻求其中规律。4.结论

通过上面的实验,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正是由于内电压 U'的存在,才使得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U 小于电动势ε,电动势是一个不受电源外部条件影响的恒量,用它可描述电源的特征。

我们根据实验结果,还可得出电动势的另一层含义,即:电动势的数值等于电路接通时内、外电压之和。(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