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通用教案设计精编之三

“高级弹簧模型”习题教案设计

不少学生虽然做对了某题答案,但对该题所用的概念和规律未必真正掌握。教师若能对症质疑,把问题暴露出来,激发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状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通过师生讨论辨析,定会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物理知识并获得相应能力。练传统题的一次习题课竟建立了一个新的高级弹簧模型。

题目:总质量为 500 千克的船上一个人手持绳子的一端,绳子的另一端

拴在岸边的树上,从船静止开始,人用 100 牛顿的水平力拉绳,不计水的阻

力,求此人在前 4 秒内做的功和在第 4 秒末的功率;如果绳的另一端不是拴

在树上而是拴在另一只质量为 400 千克的船上,上述答案应怎样改变?

教师:请先求第一种情况下人在前 4 秒内做的功。(指定一学生) 学生:(顺利地逐步板演)

1 F2 2

W = F·S·cosa = F· t

2 M

1 1002 2

× ×

2 500

焦耳 = 160焦耳。

教师:160 焦耳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的功? 学生:是人的拉力对船做的功。

教师:从算式上看,F 的大小是用了人的拉力;M 用 500 千克,S 是人和船的位移。当人用力拉绳时,绳和拴绳的树位移为零,人拉绳的力做功应为零。为什么将人拉绳的 100 牛顿的力用于拉人和船?

学生:绳拉人船的力和人拉绳的力是作用与反作用,所以绳拉人船的力也是 100 牛顿。

教师:如此说来是绳的拉力对人和船做了功?手拉绳和绳拉手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绳和手上,但手与绳接触点的空间位置坐标是一个,此点位移是零,绳对人拉力的功亦为零。那么,究竟什么力做的功呢?

学生:好像是人对船的静摩擦力做功。

教师:题目所问人做的功是指人对船的静摩擦力的功吗?此力与人拉绳的力有何关系?

学生:可能是。这两个力相等。因为绳拉人的力等于船对人的静摩擦力, 所以人对船的静摩擦力也等于绳拉人的力,当然人对船的静摩擦力等于人拉绳的力,都是 100 牛顿。

教师:这三步推理的前提显然是人做匀速直线运动。注意题目条件:不计水的阻力。船和人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功的计算式不好用。直接算人和船获得的动能,其数值就是人做功的数值。

学生:还可以用动量定理解出人和船的速度,也不用列功的计算式。 教师:解题途径遇到障碍,有必要及时转变思路和方法。但求动能、解

速度仍然需要搞清作用在人和船上的力。这个力,使人船产生加速度、发生位移;对人船有冲量,改变人船的动量;对人船做功,改变人船的动能。这三个途径是统一的。感到功的计算式直接不好用,难道这一具体情景与功的算式相悖吗?

学生:(陷入思索)

教师:问题应从受力分析上解决。受力分析是对受力物体进行的。某物体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是矛盾,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也是矛盾。让我们从选择研究对象开始来揭示这一过程中的矛盾。该分析哪几个物体 呢?

学生:人、船、绳、树、岸。

教师:从表面上看很容易选这些自然实物。注意选取的对象将按质点模型处理,想一想选取的原则。

学生:不能使探讨的力成为内力,人和绳需要隔离。相对静止而连在一起的不同物体可视为一个整体,例如绳、树和岸就是,人和船也是。

教师:让我们回到实际生活,想象一下站在船上的人拉绳靠岸的细节。假如你正在观察这一过程。

学生:(积极思维、议论,甚至做动作) 教师:从远处看——

学生:人和船逐渐向岸靠近,连接手和树之间的绳长一段一段地缩短。教师:从近处看——

学生:手的握绳点一次一次在绳上向树方向转移,人的两只胳膊交替着一下一下有节奏地先伸展后收缩运动。

教师:把我们的特写镜头瞄准胳膊。胳膊是最活跃的因素。胳膊与人体相比,有它自己位移的特殊性。在胳膊每一次伸展收缩运动中,除上臂与肩的连接点与人体位移一致外,自此连接点以下,一直到手的各点位移都不同, 手的位移是零,与绳一致。不能因为胳膊长在人身上就非和人船放在一起研究不可。正因为把胳膊混在人体上,掩盖了主要矛盾,才导致受力分析不明确,功的计算说不清。胳膊是关键的研究对象,胳膊的一次伸展收缩运动是应重点分析的物理过程。胳膊显然不能用常规的质点模型来代替,能否建立一个新的模型呢?

学生:(思考)

教师:胳膊,从与人肩相连的上臂到与绳相连的手,能长能短,一伸一缩像个什么?

学生:弹簧。

教师:想想,怎样将胳膊与弹簧模型联系起来呢?

学生:胳膊弯曲到手与肩距离最近时,不能再拉绳,也不受外力,相当于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只要胳膊在伸展中,都相当于弹簧有形变能对外施拉力。

教师:常见弹簧有一倔强系数 k,弹力与形变成正比。胳膊如何对外施加恒力呢?

学生:胳膊这一弹簧模型是由人脑控制的骨骼肌肉组成的。它可以随时变更倔强系数,形变大时 k 小,形变小时 k 大。它是弹力恒定的高级弹簧。

教师:如何考虑胳膊——弹簧的质量呢?

学生:平常尽说轻弹簧。胳膊的质量与人体和船的总质量相比可以忽略, 因此胳膊也是轻弹簧模型。

教师:现在用弹簧模型代替胳膊,试 M 为人和船,AB 为弹簧,N 为绳和树。如图 1.请试一试模型在分析力和说明功的计算中灵不灵。学生:每一次 AB 从伸展达最大长度 1.起至恢复到原长 L0 以前的小过程中(图 2),AB

中学物理通用教案设计精编之三 - 图1对 N 的拉力为 F,N 对 AB 的拉力为 F′,M 对 AB 的拉力为 T',AB 对 M 的拉力为 T(图 3)由牛顿第三定律及轻弹簧两端受力相等可知,F、F'、T'、T 四个力的大小均相等。若人拉绳的力 F=100 牛顿,则人体和船受的拉力 T 也是 100 牛顿。M 在拉力 T 作用下发生与力 T 方向一致的位移△S=L-L0,在全过程中 S=∑△S。力 T 对 M 做正功,M 动能增。而 F 对 N 的功和 F′对 AB 的功,皆因作用点 A 位移为零而为零。力 T'的作用点 B 的位移与 M 的位移相同,每一个小过程中为△S,全过程中为 S。但因此位移与 T′力反向,故 T' 对 AB 做负功,AB 能量减少。

中学物理通用教案设计精编之三 - 图2

教师:弹簧一次次减少能量对外做功,实质是人体的生物能通过胳膊施力、做功不断输出,转化为人体和船的动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又贴切的体现。这样,力的分析和功的计算都显得融洽与和谐。有此弹簧模型,题目中拉另一船的计算也将顺理成章,更为方便的是,还可以利用——

学生:系统动量守恒。

教师:请看以下情景:一人穿旱冰鞋面对墙,站在光滑水平面上,当他用力推墙后即以某一速度离开墙。这与拉船的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仍可用弹簧模型代替胳膊进行分析。教师:两个弹簧完全一样吗?

学生:拉船的弹簧先伸后缩,伸展后在收缩中对外施拉力。推墙的弹簧

先弯曲后伸展,弯曲后在伸展中对外施推力。

教师:到底是高级弹簧,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外施加拉力或压力。这一模型还能迁移到其他情景吗?

学生:船上的人用竹竿推岸,还有,把人的腿看成弹簧可帮助分析人离地时的弹跳,⋯⋯

教师:请练习自编一些题目。⋯⋯

习题课在紧张又活泼的气氛中结束了。

深入搞清一个题目比胡里胡涂做几个题目的收获要大。学生是学的主 体,要尽量多地给他们想和说的机会,让他们通过积极地思维去理解物理知识并培养相应的能力。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际,优选练习,斟酌问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蒋士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