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科学技术是需要由人来掌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各国间的科技竞争也就是人才间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首要的是青年。 21 世纪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跨世纪一代青年的科技素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1. 我国青年的科技素质状况

邓小平同志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①因此,人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毛泽东同志早在抗日战争初期就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革命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家,同样,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大批的人才。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已培养了一支上千万人的科技人员队伍, 广大青年的科技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广大青年的科技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1982 年,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中有工程技术人员 235.4 万人,农业技术

人员 36.2 万人,卫生技术人员 180.7 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大约 40 多人。

而美国 1976 年所拥有的各类工程师是 160 多万人,技术人员是 96 万人,平

均每万人口中有 120 人。又如,每万名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的数量,美国 21

人,日本 9 人,原苏联 7 人,我国仅为 4 人。再如,1984 年我国有劳动力 4 亿人,具有大专水平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 5%,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 22%,小学文化程度的和文盲多达 75%左右。而日本早在 1960 年,中等学校毕业的人在生产人员中所占比重即达 30.1%,高等学校毕业的占 5.5%。①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有较大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仍相对落后。我国的人才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在 1977 年就尖锐地指出了这一问题,“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 20 年。科技人员美国有 120 万,前苏联 90 万,我们只有 20 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②如果说我国的人才数量少, 素质低是令人担忧的话,那么我国国民科技意识的淡薄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1989 年中国科协管理科学研究中心以“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为题在北京进行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只有 4%的人口可归为科技“热心观众”,远低于美国 21%的水平。另据有关部门对 6800 个大中型企业的调查,目前我国只有 10%的企业有危机感,急需技术,而 70%的企业安于现状, 几乎没有什么技术进步的要求。①可见,当前我国国民的科技意识极为淡薄, 远不能适应世界高科技激烈竞争的需要。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40 页。

① 张健主编:《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第 178—179 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年 12 月。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40 页。

① 张武华:“论我国青年现代科技意识与素质”,载《青年研究学刊》,1993 年第 4 期。

国民总体的科技素质是如此,作为国家未来的青年一代是不是好些呢? 有关资料表明,青年一代的科技素质同样令人忧虑。团中央青工部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国现有城市企业 1.2 亿职工中,青年职工约 8000 万人。有年工人实有技能达到高级工的所占比重极小,中级工约占 10%,其余 90%为初级工。如北京市现有工人 160 万,其中技术工人 102 万,只有 3%的高级工和17%的中级工,而青工达到中级工的较少,几乎都是初级工水平。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绝大多数青工的实际技术水平都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所规定的标准,往往相差 2 至 3 个技术等级。多年来企业相继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了一批先进设备、技术和工艺,而青工现有的操作技术与高新技术设备形成较大反差,不少一流的设备只能生产出二流三流产品。②显然,青年工人的这种科技素质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我国农村青年的科技素质问题更加突出,我国 2 亿多文盲,90%以上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大约仅为 0.2%,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乎为零。③青年学生的状况也极为相似,据《北京青年报》在北京城区 7 所中学所进行的“中学生科技意识调查”表明,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谁提出来的,有 46%的人说不清; 对于“八五”期间我国的 6 大科技计划是什么,有 80%的人交了白卷;对于“两弹元勋”邓稼先,有近一半的人不知道。①另据张星瑞同志在北京药学院管理系一个班级中的问卷调查表明,对当代重大科技成果关心并感到欣喜的 8 人,不感兴趣、不关心的 16 人,无所谓或不知道的 6 人。②从以上的凡个侧面我们不难看出,当前我国青年一代的科技素质还是相当薄弱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大力提高青年科技素质的思想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是从实际出发的。

  1. 造成我国青年科技素质现状的原因

如上所述,我国青年的科技素质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究其原因,虽然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不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林彪、“四人帮”余毒的影响。虽然现在的青年人有些经历过“文革”时期,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经历过“文革”时期,但林彪和“四人帮” 的余毒仍然对他们发生着影响。邓小平同志在 1978 年就曾经指出:“‘四人帮,胡说‘知识越多越反动’,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把即无知识又反动的交白卷的小丑捧为‘红专’典型,把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好同志诬蔑为‘白专’典型。这种是非关系、敌我关系的颠倒,一度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混乱。”“前几年,林彪、‘四人帮’搞得工人不能做工,农民不能种地,解放军不能练兵,学生不能学习, 科学技术人员不能钻研业务”,使得“我们的科学技术队伍发生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就使加速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技术人才的任务更加迫切了。”① 可见,林彪、“四人帮”的影响是造成我国科学技术队伍青黄不接,青年科

② 见韩秀琪筹:“青工技术素质亟需提高”,载《光明日报》,1994 年 8 月 31 日。

③ 见张星瑞:“青年的科技意识亟待提高”,载《北京青年论坛》,1993 年第 1 期;《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1992》,第 42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年 12 月。

① 见夏鸿:“我国青少年科普现状调查与思考”,载《中国青年科技》,1993 年第 4 期。

② 见张星瑞:“青年的科技意识亟待提高”,载《北京青年论坛》1993 年第 1 期。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92—94 页。

技素质较差的原因之一。

第二,“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如果说林彪、“四人帮”所造成的“读书无用论”对当代青年没有那么大影响的话,近年出现的“新读书无用论” 则对当代青年有较大影响。因为前者是人们迫于外界的压力“不能”读书, 而后者是人们自觉地“不想”读书。如果说前者主要是与“文革”期间的政治背景紧密相关。那么后者则主要与现阶段的经济生活相关。应当说,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在改革开放 15 年中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仍有不少问题急需解决。加之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中某些现实的状况,青年们不能不受到一定影响。

第三,科学技术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一方面是世界范围的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我们对科学技术方面的宣传、教育欠缺力度,在全社会中并没有形成象这种热那种热样的“科技热”。有关资料表明,中国科协主管青少年科普工作的青少年部,曾因国家紧缩开支而被裁减;作为首都的北京没有一家电影院放映科普电影;近 10 年来,中国科普出版社没出过一本科幻小说;去年北京市少年宫各文体班招生,尽管学费很高,但计划招收 1000 名,却来了 37000 人。而与少年宫一墙之隔的市少年科技馆,招收学

员时虽说除 1 元报名费外分文不收,计划招收 420 名学员,却只有 30 人报名。

1986 年以前,北京市共有各类青少年活动站 15000 个,6 年过去了,剩下的

还不到三分之一;近年来,我国各级科技馆(站)已发展到 32000 多家,而

各类科技展馆也将近 200 家,但这其中大多数都在从事经营活动,更不乏用电子游艺机来搞“科普”的,新建的科技展馆中,约 30%只有少量藏品,但却没有陈列开放,全国以展览为主进行科普教育的馆站大约只有 10%。①这种情况只能导致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冷淡,即使他们想了解和学习科学技术,客观上也不具备良好的条件。

第四,教育者和领导者的引导、支持不够。青年是正在成长着的一代, 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其科技素质状况不能不说与教育者及领导者的引导、支持有关。应当说我国的教育者是伟大的,他们勤勤恳恳、辛辛苦苦地战斗在各条教育战线上,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他们中的不少人,受“考试教育”的影响而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科技馆教育处曾精心筹办了一次中学校长专场,结果发出 200 份请柬,只稀稀拉拉地来了十几个人。② 为人师表者尚且如此,也就难怪学生们对科技不感兴趣了。另一方面,我国的一些企业厂长、经理因受传统人才观的影响,往往不舍得在青工技术培训上花本钱。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在接受调查的 60 万职工中,就业前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青工仅占 13.1%,有 47.9%的青工就业后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③这也就难怪青工们大有“欲学无门、投师无路”的感叹。3.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我国青年的科技素质不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承认这一事实,这一差距。邓小平同志就曾经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①但是,我们承认差距、承认落后并不等于我们停滞不前,

② 见夏鸿:“我国青少年科普现状调查与思考”,载《中国青年科技》,199 年第 4 期。

③ 见韩秀琪等:“青工技术素质亟需提高”,载《光明日报》,1994 年 8 月 31 日

而是要发奋图强。邓小平同志说得好,“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

②“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他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

这种情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订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够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也才能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③可见,邓小平同志是相当实事求是的,一方面他看到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他并不因为这种差距而气馁,而是把这种差距看作我们奋发图强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曾豪迈地指出:“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 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④因此,可以说,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未来科技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其他国家能够做到的事,我们同样能做到,甚至比他们做得更好。而邓小平同志的这种信心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来自于对我国青年一代的信任和厚望。这也就象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可以预见,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①所以,作为当代青年是任重而道远的,既肩负着老一代革命家的厚望,同时又面对着未来高科技的挑战。科学的未来在青年,国家的未来在青年,青年杰则民杰,青年强则国强。

④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90、40、90—91、40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95 页。